而在資金的需求方這一邊,理想狀態下估值高、成長性好、信用度大的科技創新型企業仍然相對稀缺。正因此,資金造成的流動性過剩,加劇了C P I的走高,為了防控通脹,“銀根”又被不斷收緊,最終造成了科技創新型企業融資日趨艱難的“惡性循環”。反過來講,如果科技創新型企業能夠為社會投資、銀行信貸提供增值機會,這些逐利資金沒有理由不順應政府的倡導并支持之。
對于大中小企業要區別對待
《經濟參考報》:在科技創新型企業方面,如何為龐大的社會資本尤其是游資,培養優質投資標的?
鄧天佐:在社會資本最青睞的大中型企業方面,我們常說的大中型國有企業創新動力和能力不足,可能是因為他們享有獨特資源,基本壟斷市場,不用創新就能獲得足夠利益。盡管現在單個科技項目的支撐強度已經不小了,幾百萬、幾千萬的專項資金比比皆是,但在調動大企業特別是國有大企業的創新積極性方面,仍未必有效。
“十二五”期間,我們要學會運用不同的資源組合,去推動不同的市場主體加大技術創新力度。對于大型企業,政策的調動效果遠勝于資 金 。假如我們能制定一項政策———企業銷售額的百分之幾必須投入科技創新,并且嚴格加以考核,有明確的獎懲條款,那么將極大調動大企業的科技創新積極性。此外,對于“企業科技創新投入150%加計扣除抵補所得稅”的現有政策,多個地方在運用上還遠遠不夠,政策成效遠未顯現。
《經濟參考報》:在中小企業方面,科技型中小企業前期投資大、周期長、風險可控性較弱,且與其他中小企業不同,缺乏土地、廠房、設備等抵押物,對于商業銀行等低風險偏好投資者“吸引力不大”。您怎么看?
鄧天佐:雖然近期“銀根”隨著宏觀調控尤其是貨幣政策而縮緊,雖然銀行的資本約束會隨著《巴塞爾協議》的修訂而加大,但是,房地產和資源類企業靠得了一時、靠不了一世;未來五年、十年乃至二十年里,中國經濟新的增長點,一定是擁有自主技術且滿足市場需求、包括節能環保領域在內的科技創新型企業。投資一個此類企業,等于培養了一個長期的優質客戶———即便存在一定的風險溢價,完全可以通過提高利率等市場手段加以解決。
衷心希望銀行、證券、保險等金融市場和機構,加大對科技創新型企業的支持力度,加大金融工具、產品和商業模式創新,實現科技資源與金融資源的有效對接。尤其是要推動金融創新,消除或降低因金融創新不足帶來的市場風險。例如,可以研究放開科技創新型企業發行利率高于(甚至遠高于)市場平均水平的“高風險債券”。
上一頁 [1] [2]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