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日前印發《廣東省“互聯網+”行動計劃(2015-2020年)》(下稱《行動計劃》),明確“互聯網+節能環保”是重點行動之一,其目標是到2017年底前,全省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比2014年下降9%,環保國控重點污染源監控覆蓋率達95%。到2020年底前,全省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比2014年下降16%,環保國控重點污染源監控覆蓋率達97%。
為推動《行動計劃》實施,廣東省環保廳近日在廣州舉辦“互聯網+環保”《環境》沙龍,探討如何利用大數據、云計算等手段,探索推進“互聯網+環保”,提高廣東省環境精準管理和精準治污水平。
完善監測網絡強化數據應用
《行動計劃》指出,要完善省環境質量監測網絡,加快大氣環境監測預警、水環境質量監測、生態環境監測等網絡建設;對大氣、河流、湖泊、工業區、機動車輛等重點污染源建立監測點,加強對污染排放實時監控和管理。加快省市縣重點污染源在線監控系統聯網建設。
“在環境監管上對偷排偷放、治理設施閑置等行為取證難,使違規排污企業存在僥幸心理”。環境科技代表朱斌認為,“互聯網+環保”模式就是用數據和事實說話,企業難以抵賴,有力震懾違規排放行為。
朱斌提出了“貓頭鷹”+“犀牛鳥”式的“互聯網+環保”模式:“貓頭鷹”指的是對30%的違規排污企業進行廢水排放智能監管;“犀牛鳥”則是70%守法排污企業的“環保顧問”。“從擁有數據到輔助決策,挖掘數據模型的價值。隨著數據的積累,分析結果越來越精確快速。利用技術手段,創新排污監管的工作模式。從以往監管被動、依靠人力與經驗轉變成主動高效監管模式。”
通過數據分析,監管負責人、監測數據分析人員、現場監察人員都能有理有據、科學監管。“互聯網+環保”的未來走向是,監管負責人可以了解監管區域的產業結構、總體排污量、排污達標情況,為以后指明優化與改進的方向;監測數據分析人員可以準確、快速、自動識別重點可疑的違規污染源企業,進一步挖掘之后分析出其存在的具體排污違規行為及依據,大幅度提高檢查效率;現場監察人員依據分析監管,有針對性地進行現場核查。
政府社會組織公眾三方合作
《行動計劃》明確,未來廣東將以發展網絡化、智能化、服務化、協同化的“互聯網+”產業新業態為抓手,提升經濟發展質量和社會治理水平。
“‘互聯網+環保’并不是政府的獨角戲,而需要環境管理部門、環保企業組織、公眾三方共同完成,進而實現可持續發展。”廣東省環境信息中心副主任黎嘉明認為,環境管理部門要進行內部協作,做好環境監管、監控,并負責建立企業服務平臺,公開環境信息;公眾可以通過環境管理部門了解到附近的環境質量和企業排放情況,并且可以接收到環境預警信息,發現環境污染問題可以通過微信舉報;環保企業組織建立起企業協會平臺和推廣聯盟,對公眾宣傳環保理念、推廣環保產品、發布分析數據、回收廢物。
“目前數據質量、網絡安全、數據開放尺度和公眾參與指導等是‘互聯網+環保’面臨的重大挑戰”。黎嘉明認為,在“互聯網+環保”下,應當大力提倡共享經濟、共享環保,為供需雙方搭建平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