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生態地位極其重要。然而,氣候變化、超載放牧、發展需求、生態建設與環保投入長期嚴重不足等因素,共同導致區域生態環境面臨總體惡化的趨勢。
為有效遏制這一趨勢,四川省委、省政府近日出臺了《青藏高原區域生態建設與環境保護規劃(2011--2030)》(以下簡稱《規劃》),確定了未來20年四川青藏高原區域生態建設與環境保護目標及任務。
發展與保護如何平衡?
處理好發展與保護的關系,是大多數規劃無法回避的。
四川青藏高原區域發揮的水源涵養、水土保持、氣候調節等生態功能極為重要,是長江、黃河流域重要生態屏障,必須加強保護。
四川全省63個省以上扶貧開發重點縣中,一半以上都位于四川青藏高原區域,貧困人口占農業人口的比重近70%,經濟發展嚴重滯后的民族地區強烈要求發展經濟。
如何在構建長江上游生態屏障的同時,滿足經濟發展嚴重滯后的民族地區強烈的發展需求?四川省環保廳廳長姜曉亭指出,《規劃》的出臺將會更好地解決這一問題。
《規劃》決定立足維護國家生態安全的戰略高度,以構建青藏高原東南緣生態屏障為主線,將生態環境保護與經濟社會發展及人民增收相結合。
《規劃》明確,四川青藏高原區域要以保護生態環境為基本前提,堅持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相統一,將區域資源環境承載能力作為開發建設活動的約束條件,嚴格環境準入,控制人為活動的不利影響,建立長效機制,促進自然資源的科學開發與合理利用。
分區與定位怎么設定?
根據不同地區生態環境功能的差異和區域生態脆弱性、重要性的不同,四川省青藏高原區域劃分為生態安全保育區、城鎮環境安全維護區和其他地區。
據了解,生態安全保育區是構建青藏高原生態安全屏障核心地區,包括嚴格保護區域和重點生態功能區,總面積達25.6萬平方公里。
四川省環保廳副廳長李岳東指出,生態安全保育區將以森林、草地、濕地生態系統為重點,以主要河流為廊道,以自然保護區、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濕地公園等為節點,形成點線面結合的生態安全格局。
李岳東說,重點生態功能區局部生態系統明顯退化,需要限制進行大規模高強度工業化城鎮化開發,以保護和恢復生態系統的調節功能。
城市化水平較高、產業和人口聚集度較高的城鎮環境安全維護區,承載了區域主要經濟社會活動,污染相對較重。
《規劃》要求,充分考慮藏區的生態環境承載能力,嚴格控制敏感區域的城鎮建設范圍與人口,因地制宜推進城鎮化,城鎮建設應符合民族地方特點,合理調控產業發展,發展循環經濟。
其他地區分為水能資源保障區和礦產資源預留區。四川省委、省政府要求,不立項破壞生態、污染環境、沒有解決好群眾利益的項目,保護在前、開發在后,最大限度地減少資源開發對生態環境的影響。
[1] [2]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