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2012年進口煤炭3億噸,2013年前四月進口煤炭1.1億噸。為什么會有這么多國外的煤涌入中國市場?——進口煤比國產煤價格低。
那么,進口煤價格緣何低于國產煤?
首先是營銷策略,為進入中國市場,外國供應商必須把價格定在比國產煤低的水平。目前國內煤炭產能過剩,如果進口煤價格高于國產煤,它在我國就根本沒有市場。
但這不是最根本原因。任何人不可能賠錢賺吆喝,價格雖由市場供需狀況來定,但價格的基礎是產品的生產成本。進口煤以低于國產煤的價格在我國市場上進行大量銷售,說明其生產成本低于我國。
如果說印度尼西亞、越南、菲律賓這些欠發達的東南亞國家,他們的生活指數低于中國,所以他們的人工成本低于中國這好理解。可為什么澳大利亞、美國這些發達國家,他們的生活指數高于我國數倍,人工成本遠高于我國,他們的煤價也比我國低呢?人們可能會說因為目前受債務危機影響,市場不景氣,他們只能低價銷售。這的確是原因之一,但發達國家的煤炭銷售同樣要考慮成本因素,絕不會虧本銷售。最近有報道稱,在目前受頁巖氣沖擊的不景氣情況下,美國的煤炭行業仍是美國的高收入行業,人均年收入9萬美元。
這就說明國外煤炭形成商品的成本總體比我國低。
煤炭形成商品的成本主要有三大塊:生產成本,物流成本,政府稅收。
生產成本內容非常龐雜,但可以從全員工效來看,全員工效高成本就低,全員工效低成本就高。1997年出版的《當代美國煤炭工業》是當年煤炭部考察美國煤炭工業的一個報告,數據顯示,1993年全美國煤炭礦工人均年收入為42300美元,平均全員工效:井工礦22.45噸 ,露天礦53.31噸,平均40噸。
粗略估算,到目前為止我國多數煤礦達不到美國二十年前的水平,F在,神華集團對外稱已具5億噸/年的生產能力,如果這5億噸煤由1萬名員工生產全員工效為55噸,而如果是由3萬名員工生產全員工效只有18噸。據了解,神華集團一個地方二級企業員工就有3萬左右。由此可見,盡管中國目前許多煤炭生產企業都使用了世界上最先進的設備和技術,可在管理上還是比較落后。
到澳大利亞煤礦看過的人都知道,澳大利亞煤礦在坑口,連洗澡間都沒有,工人開車來上班,下班連衣服都不換就開車回家。一個礦的管理人員也僅數人,沒有辦公樓,幾個由集裝箱改造的簡易房就是辦公室,相對于我國煤礦企業廣場上的設施簡直可以說是一無所有。
在物流方面,俄羅斯在海參威港下水的煤,基本是由烏拉爾地區調運過來的,運距超過3000公里,但俄羅斯的煤能以比中國的下水煤低的價格向中國出口。我國新疆烏魯木齊煤田的煤如果要運到連云港,運距也在3700公里左右,運輸費按噸公里0.11元來算也只有每噸407元左右,可是新疆的煤如果這樣運,怎么樣也算不過賬來,基本沒有操作的可能性。
這就說明由于煤炭生產成本高,物流環節多,收費多,造成物流成本高。就鐵路運輸而言,環節很多,其重要原因是鐵路的分區管理體制。以烏魯木齊-連云港的煤運來說,其計劃管理分屬烏魯木齊局、蘭州局、西安局、鄭州局、上海局五個鐵路局。在跨五個局的情況下,即使客戶可以承擔運輸費用,直達運輸計劃也難以批下來,除非是部令。
另外,除稅收外,政府收費已占到煤企凈利潤的43% 。據悉,煤炭行業的收稅和收費項目總計達109項。在討論如何應對目前經濟減速問題時,有人提出了減稅問題,但反對減稅的人不在少數,他們認為中國的稅負率已低于全球許多國家。從國家法定的稅目上看,這種說法一點問題沒有,但他們沒有看到地方政府的各種法外收費狀況。
因此,不解決自身問題,只想用行政手段限制進口煤,用這個辦法來挽救煤炭行業目前的危機,只能是緣木求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