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設外企超3萬家,體現中國經濟開放活力
社論
盡管貿易摩擦依然持續、地緣不確定性增強,外資依然用真金白銀堅定表達著看好中國市場的未來發展潛力的態度。
中國經濟前三季度成績單10月18日正式揭曉。據國家統計局發布,初步核算,前三季度國內生產總值同比增長6.2%。GDP之外,另一組數據也值得關注:根據商務部最新發布數據顯示,今年前三季度,我國新設立外商投資企業30871家,實際使用外資6832.1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6.5%。
在全球跨國直接投資總規模連續三年下降的背景下,相對高位的外資增長速度,充分佐證外資進入中國的熱情仍在持續上升。當全球化逆流寒冬籠罩、經濟增長面臨瓶頸、資本普遍遭遇優質資產荒之時,外資速度依然保持高增長態勢,這樣的“寒冬中的篝火”顯得分外可貴。這意味著,盡管貿易摩擦依然持續、地緣不確定性增強,外資依然用真金白銀堅定表達著看好中國市場的未來發展潛力的態度。
從具體數據來看,前三季度新設外資企業總量破3萬家。這意味著在前三季度中,每天都有超過100家外資企業在中國誕生。而且,這100家企業中,其組成格局也正在發生著新的變化:相比此前大眾印象中的“世界工廠”、外資更多集中在勞動力密集型的制造業和服務產業,近年來新進入的外資領域更多集中在高新技術產業領域。數據顯示,前三季度高技術產業實際使用外資2038億元,同比增長39.8%;而高技術服務業實際使用外資1292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61.3%,其中信息服務、研發與設計、科技成果轉化服務業實際利用外資增幅明顯。
由此可見,無論是吸收外資的總體數據,還是外資投資格局之變,持續的高增長速度,顯示出我國對外開放紅利仍在加速釋放。而這樣的新紅利釋放,與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轉型升級成為關鍵詞密切相關。
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同時也是全球最大的消費市場,跨國企業越來越重視我國產業和消費升級帶來的巨大市場空間。可以看到的趨勢是,外國投資逐漸從效率和成本驅動轉變為市場驅動型投資。無論是美國的蘋果、特斯拉還是英國的戴森,那些瞄準中端以上市場的高新產業跨國巨頭,已經開始更為明確地意識到中國市場消費升級所帶來的巨大生意空間,他們紛紛選擇在中國設廠、加大在華投入就是最好的證明。
此外,如果說此前外資企業在中國更多是取道高技術換市場、大品牌換降成本,當下面對中國本土已然開始彰顯競爭力的企業之時,協同生長、共建生態已經成為了中外合作的新模式。比如,前段時間占據媒體頭條的Costco,其在中國市場的火爆,就離不開在中國某電商平臺的大數據收集嘗試。
而在政策層面,從經濟特區、開發區到自貿試驗區、自由貿易港,從正面清單到負面清單管理,從“外資三法”到即將在2020年正式施行的《外商投資法》,制度層面的不斷變革,不僅是對營商環境的持續優化,釋放的更是主動開放的態度和積極與全球接軌的決心。
當下,全球經濟正在面臨著2008年次貸危機以來的增長困境。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最新公布的《世界經濟展望》,其中預測2019年全球實際經濟增長率為3.0%。而受貿易摩擦影響,今年全球經濟增速將降至2008-2009年金融危機以來最低。
對于全球市場來說,中國今年公布的前三季度成績單,其實也是給他們提供了未來投資決策的最好依據。無論是潛力巨大的國內市場、日益完整的產業體系,還是高效的基礎設施建設,中國市場都足以成為那些有志于長期投入回報的資本在全球經濟寒意中最好的避風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