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兩年來,PPP迎來了新一輪的發展高潮,據全國PPP綜合信息平臺項目庫季報第2期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3月末,入庫項目多達7,721個,并且總量持續上升,總規模超過8萬億。由此可見,PPP的確很火。但是依然存在著很多問題,嚴重制約PPP的發展。
其中,財政部和發改委的沖突表現地十分明顯,兩部門存在較大的權責重疊,甚至有發改委的官員公開指責財政部建立一套PPP決策審批機制是“嚴重的資源浪費”。在實際操作中,地方反映一個管項目一個管資金哪個都繞不開,而且雙方在推廣PPP的思路上還是有明顯區別:財政部注重“穩”,發改委注重“推”。
財政部的第一職責是管理國家財政資金,出發點是嚴控PPP項目的質量,避免地方政府包裝假的PPP項目,當成化解地方債務問題的工具。而發改委的第一職責是宏觀經濟管理,當前形勢下的第一要務是“穩增長”。這導致發改委較為關注PPP項目的數量和規模,在基礎設施和公用事業領域大規模推廣運用PPP。
兩個部委自然產生了兩套法令的問題。發改委和財政部兩部門在PPP的立法、指導意見、項目、推介等方面各自為戰,甚至能看到兩個實權部門一天內在同一領域一齊“飆”文件,極為罕見。部委之間職能界限劃分不清晰,難免會出現部門設置重復、立法資源浪費甚至沖突的情形,導致地方政府無所適從。
終于,財政部和發改委一改常態,“握手言和”,兩個部門聯合發文實屬首次,《關于進一步共同做好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有關工作的通知》(簡稱“32 號文”)要求政令統一、政策協同、組織高效、精準發力,積極推動PPP順利實施。下面將結合PPP的發展情況,解讀通知中的七點內容,以期更好地理解 “32號文”。
一、穩妥有序推進PPP工作
各地要進一步加強輿論宣傳力度,引導各界樹立正確的理念認識,制訂切合實際的工作目標,建立科學合理的工作預期,積極穩妥地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本參與公共產品和服務的供給,切實推動PPP模式持續健康發展。
解讀 表明兩部門已對PPP模式達成共識——大力支持,穩妥有序推進,確保持續健康發展。雖然PPP模式發展迅速,但是依舊存在著一些認知偏差的問題:在地方財政壓力劇增、融資渠道萎縮的背景下,很多地方政府只是將PPP模式視作一種新的融資工具,大力推廣PPP模式的目的在于替代原有的地方融資平臺,嚴重背離了“收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合作理念,為后續問題的產生埋下了隱患。因此,急需加強宣傳,引導地方政府認識PPP,了解PPP,善用PPP。
二、進一步加強協調配合
各地要進一步加強部門間的協調配合,形成政策合力,積極推動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順利實施。對于涉及多部門職能的政策,要聯合發文;對于僅涉及本部門的政策,出臺前要充分征求其他部門意見,確保政令統一、政策協同、組織高效、精準發力。
解讀 這一條充分點明了通知的主題——“共同做好”,要求各部門協調配合,形成合力。目前,中國特色的九龍治水之困在PPP工作中體現的尤為突出:管項目的發改委,管財政的財政部,管城市建設的住建部,管銀行的銀監會,PPP涉及的部門眾多,職能界限劃分不清晰,出現部門設置重復、資源浪費甚至沖突的情形,導致PPP項目審批決策周期長、時間成本高,增添社會資本的參與成本。因此,專家也多次呼吁相關部門協調配合、消除沖突,保障項目順利推進。
三、扎實做好PPP項目前期工作
要加強項目可行性研究,充分論證、科學決策,確保合理有效地提供公共產品和服務。項目決策后,選擇條件成熟、適合采用PPP模式的項目,依法選擇社會資本方,加快前期工作。
解讀 前期工作是PPP項目后續順利推進的前提,只有經過嚴格充分的論證決策,挑選出合適的社會資本,才能為PPP的發展奠定基礎。但是現在PPP的前期論證程序未定,操作流程不統一,財政部發布的《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操作指南》第9條規定“通過物有所值評價和財政承受能力論證的項目,可進行項目準備。”而發改委對此卻不太在意,并沒有明確的規定。所以物有所值評價和財政承受能力論證是不是PPP項目前期工作的必選之項一直未被明確,這里僅要求加強項目可行性研究,愈發模糊,加劇爭議的產生。
四、建立完善合理的投資回報機制
各地要通過合理確定價格和收費標準、運營年限,確保政府補貼適度,防范中長期財政風險。要通過適當的資源配置、合適的融資模式等,降低融資成本,提高資金使用效率。要充分挖掘PPP項目后續運營的商業價值,鼓勵社會資本創新管理模式,提高運營效率,降低項目成本,提高項目收益。要建立動態可調整的投資回報機制,根據條件、環境等變化及時調整完善,防范政府過度讓利。
解讀 一方面,考慮到資本的逐利性,社會資本參與PPP項目是為了獲得一定的盈利,所以,社會資本認為項目有利可圖時才會積極參與,但是PPP項目多為微利項目,有些甚至是難以產生穩定現金流的非經營類項目,對社會資本吸引力不足;另一方面,政府財政壓力較大,預算有限,同時過度讓利也違背PPP模式的初衷。因此,政府必須把握好其中的“度”,通過健全投資回報機制,適當的資源配置,挖掘項目后續的商業價值,保障社會資本的合理收益。
五、著力提高PPP項目融資效率
各地要與中國PPP融資支持基金積極做好項目對接,推動中央和地方聯動,優化PPP項目融資環境,降低融資成本。要堅決杜絕各種非理性擔;虺兄Z、過高補貼或定價,避免通過固定回報承諾、明股實債等方式進行變相融資。
解讀 融資難依舊是擺在PPP項目面前的一大難題。PPP項目所需的資金量大、周期長,對社會資本的資金籌集能力提出了極大的考驗,考慮到期限錯配問題、融資方式較為單一、抵押増信不足等因素,金融機構在參與PPP項目時顧慮重重。本應發揮示范引導作用的1800億中國PPP融資支持基金遲遲沒有動靜,促使金融機構暫持觀望態勢。因此,必須盡快打破這一僵局,加速中國PPP融資支持基金的項目對接進度,優化融資環境。同時,在保障融資數量的同時也要嚴控融資質量,嚴禁急功近利,變相融資。
六、強化監督管理
各地要對PPP項目有關執行法律、行政法規、行業標準、產品或服務技術規范等進行有效的監督管理,并依法加強項目合同審核與管理,加強成本監督審查。要杜絕固定回報和變相融資安排,在保障社會資本獲得合理收益的同時,實現激勵相容。
解讀 在新一輪的PPP熱潮中,PPP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速增長,但是PPP項目監管環節相對滯后,導致隱患突顯、問題頻發,PPP的發展陷入瓶頸期。一些地方政府的監管意識不足,重融資輕管理,為了吸引社會資本參與,承諾“保底承諾、到期回購、明股實債”,嚴重偏離PPP項目初衷。同時,本來不可或缺的績效評價體系,度量PPP項目成效的績效評價體系亦未建立,導致一些社會資本方利用監管漏洞,獲得不合理的收益,損害社會公眾的利益。因此,完善監管體系,規范項目操作,便顯得尤為重要。
七、加強PPP項目信息公開
要實現項目信息的及時發布與投資需求的有效對接,推動市場信息對稱和充分公平競爭。要依法及時、充分披露項目實施方案、招標投標、采購文件、項目合同、工程進展、運營績效等相關信息,切實保障公眾知情權,主動接受社會監督,維護公共利益。
解讀 目前,PPP項目進展如火如荼,但是信息公開的渠道相對有限,較為權威的是財政部主導的全國PPP綜合信息平臺項目庫,僅僅披露了入庫項目的名稱、所在地區、所屬行業、投資金額、實施階段、合作年限、運作方式、回報機制、發起時間、發起類型、項目概況、聯系方式、項目級別等基本信息,難以滿足公眾的需求。故而,應加強PPP項目信息公開力度,對項目進展的具體信息進行實時更新,杜絕暗箱操作和私相授受等不合規現象的出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