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媒體爆料,環保部、農業部等多部委共同參與制定的“土十條”文本內容已基本成熟,并已將修改完善后的文件提交給國務院審議,目前已經進入方案編制關鍵時期,有望在今年內出臺。“土十條”的出臺落實,意味著土壤修復行業未來將逐漸步入高速發展期,想象空間巨大。國內經濟經過多年的高速發展,擺脫貧困的同時造成了水、空氣、土壤等的嚴重污染。土壤污染危害十分嚴重,而且污染物往往很難監測,具有隱蔽性,同時不會大規模擴散和稀釋,相反會在土壤中長期累積,進一步加大了治理的難度。目前由于化肥和農藥濫用,耕地污染已十分嚴重,已經開始威脅到糧食安全。
但與大氣污染、水污染防治相比,土壤污染治理進展緩慢。土壤污染修復進展緩慢主要有三大阻礙,首先頂層治理思路混亂,沒有起到好的指導作用;其次是土壤修復所需資金量大,地方資金缺口大;最后是地方虛增建設規模、投資額度現象嚴重。
我國土壤修復治理起步晚,發展極不成熟,整個產業信息封閉化、競爭無序化,沒有一個良性的產業鏈條。隨著治理和監管的提速,土壤污染惡化將得到遏制,同時產業紅利也將逐步釋放。因此修復污染產地、改善土壤污染管理勢在必行,土壤污染治理的迫切也預示著土壤修復市場規模的龐大。
土壤修復需求迫切
我國工業和農業經歷了快速的發展,但是由于相應環境監管與保護措施的缺失,各地普遍出現土壤污染問題。其中,尤以率先發展工業實現經濟起飛的東部和中部較為發達地區為甚。土壤污染問題日益嚴重,啟動土壤修復計劃迫在眉睫。土壤污染的嚴重性和治理的迫切性也預示著巨大的商機。
城市土壤污染主要是由于工業固廢引起的,工業固體廢物的露天堆放和填坦處置,需占用大量土地。工業固體廢物產生越多,累積的堆積量也越大,則對土壤的污染面積也越大。根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16-2021年中國土壤修復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數據顯示,2007年以來,我國工業固體廢物逐年增加。2007年,我國工業固體廢物為175767萬噸,2013年,則增加至327701.9萬噸,相比2007年增長1.86倍。工業固體廢物的增加必將對土壤產生嚴重影響,從而增強對土壤修復市場的需求。由此可見,我國城市土壤修復市場容量較大。
從工業固體廢物排放量來看,雖我國工業固體廢物排放量逐年減少,2013年排放量為129.28萬噸,但規模仍然較大,且由于前幾年的大量排放已對我國土壤造成了污染。除工業固體廢物對土壤造成污染外,大氣污染、水污染等均會對土壤造成嚴重破壞。
根據我國城市企業搬遷現狀,如果只考慮目前已知的污染場地,假設修復和已搬遷場地的修復能夠在未來2年內完成,搬遷場地的修復能夠在未來3-5年內完成,并且平均修復場地資金為1.5億元,則2012-2013年我國場地修復的市場規模在28億元,2014-2020年我國場地修復市場規模在420億元以上。此外,全國受重金屬污染的耕地約有1.5億畝,污水灌溉污染耕地3250萬畝,固體廢棄物堆存占地和毀田200萬畝,合計約占耕地總面積的1/10以上,其中多數集中在經濟發達地區,造成每年因重金屬污染的糧食達1200萬噸。在農村,修復土壤深度為1層(0.5米),修復1畝土地的費用為19000元(根據實地測算),如果按20世紀末的污染土壤面積1.5億畝來計算,則所需修復治理費用為28500億元。由此可見,如果能撬動農村土壤及地下水修復的市場,那么市場容量相當巨大。
政策環境解讀
國家對于土壤污染問題高度重視,并多次投入專項資金用以治理。2014年,環保部通過《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的審議,計劃包括建設6個土壤環境保護和污染治理示范區,預計單個示范區的財政投入在10億至15億元之間。2015年,中央為支持30個地方重點區域重金屬治理和37個重金屬土壤污染治理與修復示范工程,下達了重金屬專項資金36億元。
政府還陸續出臺了關于土壤防治相關的技術指導和行動計劃,今年預計出臺的“土十條”便是土壤管理和綜合防治的一個重要規劃。國家宏觀政策層面釋放的積極信號,對于土壤修復行業發展有著重要意義。
市場前景廣闊
國家政府對環保治理及生態環境保護重視程度不斷增強,環保產業將成為未來經濟發展的支柱性產業之一。作為環保產業細分領域之一的土壤修復市場,其前景十分可觀。國家政府支持并構建完善的土壤修復治理管理體系,意味著未來將涌現出更多的土壤修復項目,市場需求將得到進一步的釋放。
隨著政策對土壤修復重視度提高,以及相對完善的土壤修復治理管理體系構建,未來將會產生更多的土壤修復項目,市場需求將擴張。根據環保部、發改委和國家統計局即將完成的全國第四次環保產業調查結果來看,在我國環境服務業中,涉及土壤治理的生態修復企業僅僅占3.7%,土壤修復市場潛力巨大。隨著土十條的出臺,未來我國土壤修復市場的規模應該會達到10萬億級別,大部分先導市場集中在市區的工業污染場地和耕地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