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下中國以及世界經濟增幅明顯放緩的大背景下,節能環保產業卻表現搶眼。近兩年,多家大型國有企業高調進入節能環保行業。甚至有觀點認為“不少民企雖然積極性很高,但是實力相對不足;國有企業具有資金、技術等優勢,往往一個動作就能帶領行業跨入全新階段”。
面對大批量國有企業進軍環保產業,環保人有喜有憂。喜的是國有企業以其雄厚資本進入環境領域,可以填補治理資金的巨大缺口,彌補財政投入之不足。據環保部門測算,落實“大氣十條”和“水十條”,每年投資需求約兩萬億,而各級財政只能提供10%~15%的資金,其余85%~90%資金需要社會資本進入。如果沒有社會資本參與,政策有可能落空。
然而,國有企業進入環保產業,滿足環保投資巨大需求的同時,也有幾點值得擔憂:
一是擔憂產業過熱。多年前,風能、太陽能受到熱捧,大量資本紛紛加入,造成整個行業投資供大于求,其結果就是產能過剩,新興產業也難免重蹈傳統產業覆轍。目前,環保產業能夠健康發展、走得平穩,就是因為沒有大起大落,也不會過冷過熱。
二是擔憂技術障礙。國有企業財大氣粗,進入環保產業大有舍我其誰之勢。然而術業有專攻,污染治理細分領域很多,每個領域都有獨特的技術,都需要長期的積累和積淀。
以污水處理行業為例,工業廢水不同于市政污水,不同工業行業廢水處理工藝也不同,需要環保企業多年的深耕細作,才能找到經濟適用治理工藝,這也是一些環保企業在市場競爭中的看家本領。
試圖短時間內通過資本撬動占據環保市場不難,但要能夠掌握這些技術,解決每個細分領域特殊的環境問題,應屬不易。此外,環保領域商業模式與其他制造行業不同。環保更多賣的是服務而不是產品,它的價值體現也更多的是在運營環節,而不是投資領域。
如果新進入環保領域的大型國企沒有做好準備,只是揮舞著資本大棒,在環境市場上到處攻城略地,很有可能因為技術障礙和商業模式的水土不服,留下一堆爛尾工程。
三是擔憂市場走偏。經過20多年的努力,環境基礎設施建設進展十分明顯,無論是污水、垃圾處理,還是脫硫、脫硝、除塵,其處理率或裝機容量均已接近或達到90%左右。可以說,環境基礎設施建設投資的高潮均已過去。
下一步,除了拾遺補闕、升級改造,市場容量并不大。“十三五”期間,污水垃圾處理要求全覆蓋,電廠大氣治理要求超低排放,但具體到每個項目,其規模十分有限。
在這種背景下,大批國資企業攜資進入,在規模有限的市場上“跑馬圈地”,很有可能掀起低價中標之風,大打服務價格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