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國務院印發《中國制造2025》,這是我國實施制造強國戰略第一個十年行動綱領,被稱為中國版的“工業4.0”。
作為老工業基地,重慶目前工業總產值已經突破兩萬億元,工業企業利潤連續多年保持30%以上增幅。
在“中國制造”的“4.0時代”,“重慶制造”該如何乘勢而上?即日起,本報推出“聚焦重慶制造”系列報道,為讀者深度剖析“重慶制造”的現狀,尋找通往“制造強市”的路徑。
2015年前5個月,重慶汽車產量同比增幅高達22.5%,電子制造業產值同比增長13.7%,材料行業產值同比增長14.1%。與此同時,重慶規模工業增加值增幅達到11%,在這一衡量工業經濟發展速度的關鍵指標上,重慶已經連續5年位居全國前茅。
穩步快走的“重慶制造”,速度越來越快,效益也越來越好。2015年前5個月,在全國經濟下行壓力不斷加大的情況下,重慶規模工業企業利潤同比增長了23.3%。
“有速度,更有效益,以《中國制造2025》為契機建設國家重要的現代制造業基地,重慶有信心,也有能力。”市經信委主任郭堅表示。
“重慶制造”速度和效益齊頭并進
CS75銷量同比增長30倍,CS35增長7成——2015年前5個月,重慶長安汽車全線自主車型銷量,平均增幅高達17%。
長安汽車的驕人業績,折射出重慶整個汽車產業的蓬勃發展之勢。市統計局數據顯示,2014年,263萬輛的汽車產量,讓重慶在成為中國最大的儀器儀表生產基地、最大的內河船舶研發基地、中國大型變壓器生產基地之后,又成為中國最大的汽車生產基地。2015年前5個月,重慶共生產出129.1萬輛汽車,全國銷量前10名的轎車和SUV,“重慶造”占據5席。
和汽車產業相得益彰,重慶電子信息產業快馬加鞭。2014年,重慶共生產6100萬臺筆電和300萬臺平板電腦,占全球筆電產量的1/3,以筆電為代表的重慶電子信息產業實現產值5000億元。2015年以來,重慶筆電產業繼續保持良好的增長態勢。前5個月,重慶手機、顯示器等產品訂單持續增加,產量分別增長60.8%、45.8%,液晶顯示屏、集成電路等實現量產成倍增長。
同時,電子核心部件、物聯網、機器人及智能裝備等十大新興產業集群快速集聚。2015年前5個月,SK海力士芯片封裝實現產值7.4億元,首批石墨烯手機已經上市,中石化涪陵頁巖氣項目日產氣量現已達440萬立方米,按照目前的進度,2015年全市十大新興產業集群的規模,有望超過1500億元……
市經信委數據顯示,2015年1-5月,重慶規模工業企業完成總產值7929.1億元,增長13.0%;從2010年至2014年,重慶工業產值年均增長19.6%;規模工業增加值增長11%;全部工業增加值5175.80億元,對經濟增長貢獻率43.1%,拉動GDP4.7個百分點。其中,規模工業增加值增速連續五年列全國前列。
與速度和規模齊頭并進的,是“重慶制造”質量和效益的提升。數據顯示,2015年前4個月,重慶規模工業企業實現利潤總額增長24%。從2010年到2014年,重慶規模企業利潤年均增長26.7%,高于同期產值增速7.1個百分點,規模企業利潤達到6.4%。
渠水清澈,來自源頭活水。“重慶制造”今日的高速度和高效益,與百余年來鋪墊的工業基礎,以及現有的優良的生產資源稟賦密切相關,更與市委、市政府搶抓機遇、科學謀劃、主動出擊分不開。
四次歷史機遇鋪墊堅實基礎,優良要素稟賦提供有力支撐
就工業基礎而言,重慶抓住了四次重大歷史機遇。
第一次是1891年開埠。市工商聯原秘書長張均陶的研究表明:1890年-1919年,全川興辦的民營工礦企業共計115家,其中重慶有52家,占總數的45%,成都7家,僅占總數的6%。
第二次機遇來自于抗戰。抗戰時期,淪陷區工廠大批西遷來渝,重慶工礦企業1694家,為戰前的18倍,占“國統區”工廠的1/3,被譽為戰時中國“工業之家”。
第三次機遇為三線建設。《重慶工業志》顯示,1965年至1977年,重慶先后建成投產了50多個項目,形成以常規兵器制造為主,電子、造船、航天、核工業等相結合的國防工業生產體系。
第四次機遇為直轄。1997年以來,重慶全力推進“大投資、大支柱、大基地、大企業、大項目”發展戰略,傾力打造國家重要的現代制造業基地,工業和信息化得到了長足發展。
優良的生產資源稟賦,首先體現在區位優勢。從地圖上看,重慶處于“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Y”字形大通道的聯接點上,具有承東啟西、連接南北的獨特區位優勢。
其次是良好的科研基礎。例如,重慶有市級企業技術中心392家,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21家,2014年企業專利授權總量達1.5萬件以上。
此外,豐富的勞動力和低稅費,低土地、房地產成本,低物流成本,低要素成本,低金融融通成本等良好要素稟賦,都為“重慶制造”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以勞動力為例,重慶通過推動以農民工為主體的戶籍制度改革,將農民工轉變成城市居民,并納入公租房保障體系,增強了農民工在城市的歸屬感,為企業合理調度生產經營提供了可靠的人力資源保障。
五大功能分區,高屋建瓴引領“重慶制造”做大做強
基礎堅實,稟賦優良,但要謀得持續發展,更需靠主觀努力。重慶市委市政府搶抓機遇、科學謀劃、主動出擊,市委四屆三次全會以五大功能區域發展的《意見》,高屋建瓴引領“重慶制造”做大做強。
“在五大功能區域戰略的帶動下,全市工業特色發展、聯動協同發展、資源優化配置的格局初步形成。”郭堅說,按照五大功能區域發展《意見》,重慶已經構建起“1+2+7+36”的塔形開發區架構體系,形成千億級園區3個、500億級8個、100億級20個。
據悉,《意見》出臺以來,都市功能核心區研發設計、技術孵化等現代服務業蓬勃發展,2014年三產占比78%;都市功能拓展區產業高端化步伐加快,集成電路、液晶面板、石墨烯、通用航空等項目加速實施,云計算、大數據平臺投入營運;城市發展新區主戰場地位凸顯,工業投資占全市的比重由2010年41.2%提高到2014年56.2%;兩個生態區特色、綠色發展特征更趨明顯,塑料、鐘表、珠寶、中藥材加工等產業基地開始崛起。
值得一提的是,2015年前5個月,城市發展新區完成工業投資916億元,同比增長24.6%,占全市的59.4%,增速居五大功能區域之首。
集群發展出效益,重慶工業園區產出強度接近上海
五大功能分區為“重慶制造”規劃出了科學的空間布局,但在每一個具體的“宮格”中如何布置生產力,重慶的做法,是走集群發展之路。
“簡而言之,就是在一定區域內匯集特定產業的眾多具有分工合作關系的不同規模等級的企業,讓企業各取所需,實現協同發展。”市經信委總經濟師涂興永說,集群發展,是重慶做大做強“重慶制造”的主要抓手之一。
談及6月23日現代汽車重慶工廠項目開工時,重慶兩江新區管委會常務副主任湯宗偉說,已竣工投產的長安福特、上汽通用五菱等項目,都不是簡單的修建一座工廠,而是把汽車零部件、研發中心、技術人才等都吸引到重慶,從而建設一個龐大的產業集群。目前,重慶已經形成了“1+10+1000”汽車產業集群,“1”是指以長安汽車為龍頭,“10”是聚集國內外十多個重要的汽車廠商,“1000”是上千個配套企業。
筆電產業,是重慶除汽車之外又一集群發展的典型案例。通過“整機加零部件垂直整合一體化”,重慶打破加工貿易“兩頭在外”的傳統思路,創造出“一頭在外”的“整機+配套”的垂直整合模式,讓80%的零部件本地生產,一小時內能夠采購到80%零部件,破解進項物流高成本瓶頸,為內陸地區發展加工貿易探索出一條新路子。
除了汽車和筆電,長壽和涪陵的化工、九龍坡摩托車、江津齒輪箱、西彭鋁加工、茶園物聯網、涪陵食品等,都朝著產業集群模式打造,并初具規模。
通過集群發展,2014年,重慶全市開發區及工業園區工業銷售產值1.67萬億元,占全市工業77%,每平方公里產出強度從2007年的30億元提高到75億元,產出強度接近上海開發區水平。
結構調整,帶來“兩輪驅動、多點支撐”新格局
產業結構調整,是除集群發展之外,“重慶制造”快速成長的又一重要抓手。
渝北區委書記、市經信委原主任沐華平說,從歷史經驗和未來發展方向來看,單一發展都不利于整個經濟的進步。例如,美國“汽車城”底特律受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經濟急劇下滑,社會問題隨之出現,而多樣性特點突出的芝加哥抵御風險的能力相對就強。
事實上,長期以來,重慶汽摩產業“一枝獨秀”,占比始終保持在40%左右。重慶不能走底特律的老路,就必須在總量擴大中實現結構優化,以結構優化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
從2009年開始,重慶通過引進培育,從無到有發展智能終端制造產業,推動電子產業占比提高到20%以上,與汽車產業旗鼓相當,從根本上改變了產業結構,形成了電子、汽車雙輪驅動、其他產業多點支撐的格局。
目前,電子、汽車、裝備、化醫、材料、消費品、能源等“6+1”支柱產業占比分別在6.9%-20.5%之間。而按照計劃,到2020年,重慶十大戰略性新興產業的規模,將達到萬億元以上,屆時,“重慶制造”產業結構更趨合理均衡,抵御風險能力更強勁。
對外開放,匯聚全球資源共同做強“重慶制造”
對外開放,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是發達國家做強產業經濟的一般路徑。“重慶制造”的成長,也遵循著這一規律。
2015年舉行的第十八屆中國(重慶)渝洽會期間,兩列裝載大眾途銳、寶馬、奔馳等平行進口車的渝新歐回程班列抵達重慶,“走進老撾”投資貿易推介會簽約總額1.8億元,越南貿易促進局重慶貿易促進辦公室正式揭牌。
憑借上述系列“大動作”,重慶加強與歐盟國家在高新技術、高端裝備等領域的合作,引導重慶汽車、化工、礦產資源開發等優勢企業向東南亞市場轉移部分產能,從而強化開放引領作用、集聚全球要素資源培育和提升“重慶制造”。
事實上,對于距離出海口2000多公里的內陸城市,如何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建設“重慶制造”,一直是一道難題。重慶的答案,是通過構建水陸空“三位一體”的立體物流格局,縮減物流成本。
例如,鐵路方面,通過開通渝新歐,重慶打通了中國通向歐洲的戰略通道,重慶到歐洲只需14天,比海運時間縮短20天左右;航空方面,重慶不斷增加國際貨運航線,國際貨運航班超過40班/周,已構建起立足重慶、輻射全球的國際航空貨運網絡。
便捷高效物流體系的構建,讓重慶有效地匯聚全球生產要素,有效提升了“重慶制造”的水平和能力。“十二五”期間,重慶累計引資9000億元以上,外商投資連續四年達40億美元,入渝世界500強工業企業達到191家。
狠抓新機遇,“重慶制造”躍升“工業4.0”
基礎良好,措施得當,抓手有力,“重慶制造”的總產值,目前已經超過兩萬億元。
成績屬于過去,繼往才能開來。新時期,新機遇。前不久,國務院印發《中國制造2025》,是我國實施制造強國戰略第一個十年行動綱領,被稱為中國版的“工業4.0”。“重慶制造”該如何抓住機遇,提質增效?
在國家工信部部長苗圩看來,中國制造要由大變強,首先要加大“兩化融合”步伐,用信息化帶動整個制造業發展,讓中國制造包含更多中國創造因素。同時推進智能制造、綠色制造,促進生產性服務業與制造業融合發展,提升制造業層次和核心競爭力。
就“兩化融合”而言,2014年,重慶兩化融合指數78.96,排名西部領先,當年軟件和信息服務業收入增長25.9%。郭堅透露,下一步,重慶將全面推進“兩化融合”管理體系貫標工作,幫助企業形成獲取可持續競爭優勢所要求的信息化環境下的新型能力,構建產業發展效率新優勢。
就智能制造而言,郭堅表示,重慶將持續實施制造業裝備智能化提升行動,提升重慶市制造業企業裝備的智能化水平,在基礎較好的企業開展數字化車間、智能工廠試點示范;促進信息技術在產品設計、生產、儲運、銷售等環節的全面運用;加快發展機器人、數控機床等智能裝備制造業;創新商業模式,通過融資租賃、租用等靈活方式,幫助中小企業解決智能化改造的資金瓶頸。
就創新而言,2014年,重慶企業研發投入強度0.92%,居西部前列。下一步,重慶將建立健全以企業為主體的產學研戰略聯盟,加強新產品研發,提升關鍵基礎材料、核心基礎零部件、先進基礎工藝和產業技術基礎發展水平,提高重點產品質量穩定性和一致性,還將實施質量品牌戰略提升品牌創建能力,建立覆蓋產品全生命周期的質量管控體系。
就綠色制造而言,2014年,重慶單位GDP能耗比2010年下降17.6%,萬元工業增加值能耗比下降26%。在此基礎上,重慶將實施綠色發展戰略提升資源集約節約利用能力,加大節能降耗工藝技術裝備推廣運用力度,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和“再制造”,化解過剩產能,淘汰落后產能。
就生產性服務業與制造業融合發展而言,下一步,重慶的具體舉措包括建立現代服務業體系,大力發展面向制造業的信息技術服務,引導、支持制造業企業延伸服務鏈條,從單純提供產品向提供產品和服務轉變,發展壯大第三方物流,加快發展技術轉移、創業孵化、知識產權、科技咨詢等,構建產業發展資源新優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