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 PPP模式紅得發紫。EMC是自己投資或者自己+客戶投資;PPP是自己+政府投資,每年回收。EMC最大也就1000多萬,PPP可上億。
《關于在公共服務領域推廣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的指導意見》明確在能源、交通運輸、水利、環境保護、農業、林業、科技、保障性安居工程、醫療、衛生、養老、教育、文化等公共服務領域,鼓勵采用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即PPP Public-PrivatePartnership模式),吸引社會資本參與。其中,在能源、交通運輸、水利、環境保護、市政工程等特定領域需要實施特許經營的,按《基礎設施和公用事業特許經營管理辦法》執行。
由此可見,PPP模式強調社會資本的深度參與,有利于盤活社會存量資本,激發民間投資活力,緩解財政支付壓力,同時也有利于政府更好轉變職能,推進財稅體制改革。
近期,政府層面給予PPP模式的利好政策,可謂接踵而出,如鼓勵產業基金入股《基礎設施和公用事業特許經營管理辦法》獲得國務院常務會議通過;財政部、發改委連續發出《PPP合同指南》等文件,從實際操作方面明確了PPP模式的基本操作流程、規范和法律地位、利益保障等問題……
專家表示,PPP模式主要適用于市政公用事業。在市場化改革的背景下,發展PPP模式已經不是權宜之計,而是未來的發展方向。PPP模式未來在節能環保領域發揮重要作用。
根據統計,目前國家級、省級、市級發發布的PPP項目總量達到816個,對應總投資規模超過1.7萬億。在已經公布的眾多PPP推介項目中,生態環保領域在數量上占據了明顯的優勢,其中安徽省環保項目數占省內全部PPP項目的62%,江蘇省為47%,四川省為36%,重慶市為30%,環保成為PPP模式的主要投資領域。
目前從PPP項目的情況看來,最普遍的是水處理項目,因為水處理行業已經形成較成熟的盈利模式,因此最有可能出現大訂單的領域也是水處理,獲取一個地區或者一個片區的大的PPP項目的公司,極有可能成為平臺類公司,通過規劃會安排布局城市環保設施。
某環保業龍頭上市公司高管表示,環保行業過去遇到的最大難題是融資困難。去年以來,該公司成立專門的PPP項目運作團隊,逐漸摸索出一條真正實現政府、社會資本和企業共贏的道路。在近期公司運作的項目中,大股東單獨設立一個產業投資基金,帶動其他社會資本出資,與政府合作以PPP模式建設和運營項目。通過這種運作方式,公司承接的環保項目訂單體量比以往大數十倍。更重要的是,這種方式通過資本紐帶形成了與政府的利益共同體。
紅得發紫的PPP模式也并不完美,仍有許多問題亟待解決,例如,PPP模式的法制建設還遠遠不夠,配套的法規體系亟待完善。如果能從立法層面對政府信用的保證、公私合作主體的權利義務等予以明確和保障,社會資本將會獲得更為充足的底氣和動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