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紹興市,因水而興,因水而名。從大禹治水,到東漢馬臻筑湖,從西晉賀循開鑿運河,到明代湯紹恩修建三江閘……水,維系著城池的興衰,關乎著百姓的安危!
老紹興有“三缸”:酒缸、醬缸和染缸。過去,染缸所代表的紡織印染產業為紹興的經濟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如今,面對日益嚴峻的環保問題和越來越嚴苛的排放標準,印染這個與許多紹興人工作生活休戚相關的產業,走到了十字路口。
近日,相關媒體走訪印染總產能約占全國1/3的紹興市柯橋區了解到,按照該區的印染產業集聚規劃,所有印染企業須在5年內搬入濱海工業園區。但是,面對行業低迷、減排任務、上游染化料成本上升等重重壓力,以中小企業為主、小而散的柯橋印染企業中,有多少能夠撐過嚴冬,經受住轉型升級的考驗?
位于紹興柯橋區的安昌小鎮,離杭州僅40公里。這里是國家級歷史文化名鎮,也是紹興有名的印染重鎮,印染企業的污染一度困擾著當地居民的生活。
紡織印染一直是柯橋區的傳統優勢產業,當地印染總產能約占全國的1/3。不過,作為高能耗、高污染行業,紡織印染COD(化學需氧量)及氨氮排污量均占柯橋區的95%以上。目前,柯橋區有167家企業被列入浙江省“兩高”名單,其中90%以上來自化纖印染行業,如何攻堅印染環保難題已成為當地紡織行業發展的一道門檻。
環境的煩惱
事實上,紹興的“染缸”轉型,搞了好些年了。為什么要轉?主要是環境壓力。
當地一位領導曾坦言,紹興因為“染缸”出名,也因為“染缸”煩惱,直至近些年這煩惱還一直持續。印染是吃水大戶,“染缸”終歸要靠水,對河流的污染也重。一位知情人告訴記者,2010年前后,僅紹興縣(現為柯橋區)每年老百姓關于黑臭河的信訪、投訴有兩三百件;政府因水質污染每年給養殖戶的賠償,高達一兩千萬元……
事情早就開始干了。早在1996年,當時的紹興縣就建成了全長140公里的集中治污管網,“穿越11個城鎮50個村莊、橫跨大小河道45條”,在當時可是大動作。不僅如此,當地還按照股份制原則成立“紹興縣給排水管理處”,定向出讓排污權和環境容量資源使用權,這種治污經驗后來向全浙江省推廣。
如今說來是笑談。一位負責人透露,十多年前,排污權基本都是免費送的,好些印染企業都不當回事,還有不要的?扇缃衽盼蹤喑闪藫屖重洠胭I都買不到,或者買不起了,后悔的人多了!去年底紹興越城區首筆排污權指標拍賣,競爭激烈,每日175噸廢水排污權最終賣了412萬元,相當于若要每日排1噸廢水需2.35萬元,即便有了排污權,企業每5年還需繳納一筆排污權有償使用費。
這些年對“染缸”而言,環境“成本”高了,全社會對排污的容忍度低了很多。
相比以前“河是大家的”,如今河流稍變了色,空中飄來臭味,就有人舉報。當地一位環保站工作人員介紹,有時候倒也不是印染企業故意“偷拍”,電話打給老板,那邊急得一頭汗,迭聲說“我馬上來查”——原本的名鄉鎮企業,如今都成了老舊廠房,印染需要很多管道,通水的,通蒸汽的,排污水的,以前用煤,后來改用天然氣的……因為多次技術改造,老廠房里常常是這拉一根、那扯一根,有時候因為管路老化,一時還真不知道哪里漏了。
傅見林做印染20多年,這些年“半主動半被動”地一直在“提升”,從原來自家燒鍋爐到集中供熱,污水從直排到加轉預處理設備、回收再利用,有時候最擔心的,就是因為環保問題被投訴。
重構產業 推動轉型升級
五水共治,治污先行。
治水之難,難在追根溯源,因為問題在水里,根源在岸上。為了對得起紹興全市大大小小的數百個湖泊以及近7000條、總長達1萬多公里的大小河流,紹興找到了自己的破解之法——“重構紹興產業”。
“重構紹興產業”戰略,就是針對紹興紡織、印染、化工、制革占絕對主體的產業結構現狀,以合力治水、強力治污的手段,倒逼企業轉型升級,從而實現傳統產業向現代產業、新興產業的升級!拔逅仓巍睉鹨鄞蝽懞,紹興又陸續推出了“排污許可”、“排污權拍賣”等一系列新政,以市場經濟的手段,再逼企業轉型升級。
對于高污染、高能耗、低效益的企業,則不斷加大整治力度。特別是對全市印染、制革、化工、造紙四大重污染行業,或搬、或關、或原地整治,做到“一個都不能漏”。截至2014年年底,全市25家制革企業和27家造紙企業完成整治,426家印染企業已完成整治356家,193家化工企業已完成整治184家。全市520個清下水口全部封堵……
當然,重構產業,也非推倒重來。除了對產業進行整治、提級,給污染物找“出路”,同樣不可或缺。
2014年,紹興市敲定了102個重大基礎設施項目和100個重大產業發展項目,總投資分別為1751億元和1510.4億元,簡稱“雙百雙千”工程。截至目前,重大基礎設施項目已完成投資258.9億元,完成年度計劃的108.8%。重大產業發展項目已完成投資280.3億元,完成年度計劃投資的111.8%。其中,傳統優勢產業提升工程完成投資79.8億元,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工程完成投資101.9億元,現代服務業發展工程完成投資44.2億元,水城旅游開發工程完成投資54.4億元。
兩全其美破解多個環境難題
既要完成節能減排,又要確保工業增長——經濟、環境發展如何兩全其美?
既要靠山吃山,又要護山養山——人民如何致富?
既要GDP,又不唯GDP——政績指揮棒怎么舞?
……
紹興環保發展新思路在一個個創新舉措中破題、落實。
在浙江全省率先開展企業綜合經濟效益排序優化資源配置工作。按照排序結果,把企業分成若干檔,開展動態差別化管理。比如,越城區按評價辦法將企業分為重點支持類、提檔升級類、鼓勵兼并類、騰籠換鳥類和關停淘汰類等五個類別。在全市,每逢電力緊張時期,排序最后的部分企業關停用電;在袍江新區,對排名靠后,且不符合產業導向的企業繳納的城鎮土地使用稅不予返還;另在用能總量指標、排污削減指標等方面,落后企業也將面臨更緊的節能環保約束。
印染廢水分質提標和集中預處理。紹興市環保局率先獨創性提出紡織染整工業污水分質提標和印染廢水集中預處理模式,被環境保護部列為集聚區執行紡織印染行業廢水排放新標準的全國唯一試點。該項目2014年全面啟動建設,預計到今年底可以投入運行。
環境污染源“一證式”管理。對環境污染源實施統一管理,通過建立在“排污許可證”基礎上的“一證式”管理制度,把企業排污信息統一到“排污許可證”基本框架內,結合已普遍推行的電子閥刷卡排污系統,做到動態監控、實時關閥,對企業排污行為全流程掌控和管理。
環境污染損害鑒定評估。去年8月,紹興市環保局成為全國第九個環境污染損害鑒定評估的試點單位,并創設了“1+3+X”環境污染損害鑒定評估模式。已成功開展4個真實案例的鑒定評估,共追繳環境損害賠償金1767萬元。
環境管理觸角向基層延伸。紹興嵊州市從環境體制改革入手,探索建立了一支隸屬于鄉鎮的基層環保監管隊伍及管理模式。全市22個鄉鎮均設立了生態環境保護所,基層環保力量發揮了其特有的優勢,逐漸成為環境管理的中堅力量。此項工作還將在全市進行推廣。
圍繞“重建紹興水城、重構紹興產業”兩重戰略和“建設美麗紹興、創造美好生活”兩美紹興建設目標,實現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平衡發展,建設機制活、產業優、百姓富、生態美的新紹興——紹興環保人以改革創新的膽氣、上下求索的智慧、滴水穿石的精神,或者創造了可貴的經驗,或者正在探索而行。紹興環保發展新思路、新舉措,清晰而自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