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印發的 《江蘇省控制能源消費總量工作方案》明確要求:今明兩年,全省能源消費增量不能超過1520萬噸標準煤,年均增速控制在2.5%(此前年均增長一般達到5%);到2017年,全省煤炭占能源消費比重降低到65%以下、煤炭消費總量負增長;根據不同地區、不同行業的發展基礎、能源消費特征,各省轄市增量指標從最高141萬噸標準煤到最低30萬噸標準煤不等。
對此,江蘇省政協委員顧瑜芳分析說,節能的真正目的不是停止發展,而是調整經濟發展方式,在有限的資源條件下實現更加可持續的發展。“總量卡住,這在江蘇尚屬首次,表明能源供應的口子就要逐漸縮小了”。
緣何要設能耗總量“天花板”
業內專家指出,江蘇此舉既要求存量產業提檔升級,又要求控制好增量項目,等于是從根本上倒逼產業結構調整,最終達到節能減排目的,對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而言,可謂是極其嚴厲的一招,“沒有留下半步退路。”
2012年江蘇省能源消費總量為2.9億噸標準煤,以5%的能源消費增速,支撐了10.1%的GDP增長;2013年,國家對各省市區實行能耗總量與單位GDP能耗下降量“雙考核”,江蘇省單位GDP能耗下降4.16%,“超額完成”,但是能源消費總量達到3.03億噸標準煤,同比增長5.1%,超過國家下達的2%—3%的增長指標,影響了江蘇省在全國的年度節能目標責任評價考核。江蘇省經信委節能處處長張金國分析說,以往,單純考核單位GDP能耗下降量,是相對指標,各地可以通過做大GDP來稀釋;現在,在節能指標的基礎上,增加設定能源消費總量的上限,是絕對指標,總量控制對地方而言更具“殺傷力”,因為如果還延續原來的發展方式,肯定會碰到能耗“天花板”。
“抓好能源消費總量控制尤其是煤炭消費總量控制,這是大氣污染防治的關鍵舉措。”江蘇省能源局局長陳勇透露,具體指標是每年江蘇煤炭消費比重比上年下降一個百分點,到2017年煤炭消費比重降低到65%,力爭實現負增長。比重下降,能源利用效率仍要提高。“到2014年單位GDP能耗降到0.53噸標準煤/萬元,到2015年降到0.51噸標準煤/萬元左右,比2010年下降18%以上。”
江蘇省還把能源消費總量控制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評價體系,把目標任務完成、政策措施落實情況作為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綜合考核評價的重要內容,“促進考核由單純比經濟總量、比發展速度轉變為比發展質量、比發展方式、比發展后勁,倒逼發展方式轉變。”
控能“倒逼”轉型,在江蘇已有先例
據測算,1520萬噸標準煤相當于1.5個沙鋼集團一年的能源消費總量,對于工業經濟總量居全國第一的江蘇而言,并不算寬裕。按照目前江蘇經濟增長速度和現有產業結構測算,年均能源消費總量增幅達到5%左右,2.5%的控制目標相當于砍了一半。而且,省轄市真正能支配的指標為761萬噸標準煤,僅占總增量的一半。另外,省統籌759萬噸標準煤,主要對重點項目實行“點供”,比如發電供全省使用的電廠項目等。
控制能耗倒逼經濟轉型升級,在江蘇已有成功案例。2013年,南京實耗煤炭3489萬噸,與2012年的3528萬噸相比,首次實現了負增長,下降幅度為1.1%。僅僅1.1%的下降,在許多人看來,這實在是個微不足道的數據。但在行家眼里,卻是一個了不起的拐點。“從2006年的2019萬噸開始,伴隨著地區生產總值的兩位數增長,南京的煤炭消耗量每年也以超過10%的增幅攀升,到2012年,南京的煤炭消耗量達到了創紀錄的3528萬噸。”南京市經信委副主任周文彪說。2013年煤耗首次負增長,同時地區生產總值增長11%,意味著南京鐵腕控煤,倒逼產業轉型、結構優化,取得了顯著成效。根據江蘇的最新規定,2014年—2017年,除南京外,經濟最發達的蘇州、無錫、常州煤炭消費總量也要保持負增長。
記者注意到,江蘇實施能源消費總量控制,并不包括超出國家規劃確定的新增可再生能源、煤層氣、頁巖氣利用量,也不包括新增的煤矸石煤泥、余熱余壓發電量。這表明,扎實推進節能減排和生態文明建設,實施“藍天碧水”工程,在當前江蘇的所有經濟活動中已成了核心任務,深化產業結構調整、化解產能過剩矛盾,都要圍繞這一核心展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