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歷史上著名的“火爐”和“霧都”,在推進國家中心城市和重要工業基地建設和新型城鎮化進程中,如何降低能源消耗、減少排放,真正成為名符其實的山水之城,顯得尤其重要和迫切。為此,重慶市委市政府提出了“一統三化兩轉變”發展戰略,把城鄉建設與生態文明建設高度融合,對推進綠色低碳城市與新型城鎮化建設提出了嶄新命題。
在這樣的背景下,記者發現一個以推動科技創新和綠色建筑發展、促進建設行業增長方式根本轉變為己任的機構,在西南重慶的熱土上縱橫馳騁,用創新的手段、務實的作風,努力助推建設領域能源資源的節約利用,取得了一個又一個輝煌的戰績。她,就是重慶市建設技術發展中心。
機制創新 行業管理開拓節能新天地
重慶市建設技術發展中心是重慶市建設領域節能減排的專業技術機構。記者采訪時發現,近年來,重慶市建設技術發展中心以技術研發引導、標準體系約束、示范項目帶動、幫助企業創新、提升公眾意識為重點,大力推動建筑生產使用環節的資源能源節約以及廢棄物的循環利用,收到了顯著效果。
該市在全國率先出臺了建筑節能地方法規《重慶市建筑節能條例》,創造性地建立了設計審查制度和能效測評制度,對建筑節能從設計到投用實行了閉合管理;研究制定了近50余項建筑節能與綠色建筑技術標準,第一個在夏熱冬冷地區建立了建筑節能50%和65%標準體系,推動重慶全區域內新建建筑設計、施工階段執行節能強制性標準達到100%;率先在全國建立了綠色生態住宅小區評價體系,以綠色地產開發推動綠色建筑的發展,組織實施綠色生態住宅小區近3500萬平方米;率先在全國實施水源熱泵建筑規模化應用,面積達300多萬平方米,并通過政府特許經營制度創新,建成全國最大的可再生能源建筑應用集中連片示范區。位于江北嘴的重慶大劇院是重慶及西部地區第一個規模化使用江水源熱泵技術的項目,經營方的負責人由衷感嘆:“大劇院用上‘水空調’以后,能耗大大降低,每年可減排二氧化碳3710噸,節約運行費用 152萬元,對企業和社會都是雙贏!”
技術創新 新興產業引領節約潮
通過科技創新,培育新興產業,減少對環境資源能源的消耗,是當前建筑領域倡導節約的重要途徑。
重慶市建設技術發展中心率先在全國規模化推廣應用了墻體自保溫技術體系,培育形成了年生產節能型頁巖空心砌塊達200萬立方米、蒸壓加氣混凝土砌塊680萬立方米、高效節能門窗2000萬平方米的建筑節能支撐產業;他們率先在全國開展高強鋼筋推廣應用,年高強鋼筋應用量達到700萬噸,年節約鋼筋用量8萬噸以上,積極倡導鋼筋加工配送技術,培育形成了100萬噸鋼筋集中加工配送能力。“鋼筋加工配送技術使人均鋼筋加工效率提高了4倍以上,每噸鋼筋綜合損耗降低2%以上,如果全市都采用這項技術,每年可節約鋼材14萬噸,節約資金5億元左右,并能減少鋼鐵冶煉和鋼筋生產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20萬噸以上、二氧化硫和煙粉塵排放550噸以上以及節水85萬立方米以上。”相關人士如是說。
平臺創新 理念傳播普惠城鄉大眾
倡導能源資源的節約,培育公眾節約意識是關鍵。重慶市建設技術發展中心先后搭建了“4個一”的節約文化傳播平臺,通過定期舉辦展會、論壇和出版雜志、手機報等多種形式推動市民節約意識的不斷提升。尤其是兩年一屆的“城博會”,聲勢浩大、影響深遠。“城博會(CGCA)”全稱“中國(重慶)國際綠色低碳城市建設與建設成果博覽會”,是中國西部地區以城市建設和綠色低碳建設技術為內容的最大展會之一,已成功舉辦6屆,累計參展企業達1700余家,展覽面積近10萬平方米,專業觀眾近16萬人次,普通市民觀眾40余萬人次,累計參展參會省市達150余個,英國、法國、德國、瑞典、丹麥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以及拉法基、巴斯夫等數十家國際500強企業參與。 “城博會”已逐漸成為倡導生態文明建設理念、促進行業交流合作、引導企業創新發展、加快建設行業發展方式轉變和推進新型城鎮化的國際性展示宣傳交流對話平臺。
近年來,重慶市建設領域通過上述工作,每年實現建筑生產使用環節節能近450萬噸標準煤,每年減排當量二氧化碳1000萬噸,每年節約鋼筋160萬噸,建筑廢棄物綜合利用每年達到630萬噸,產生了顯著的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