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各國在推動以城市為主軸所發展的國家建設上,早期是以保存地方特色、文化古跡和世界遺產為目標,但隨著現代化城市的需求涌入,如何能讓城市與自然永續發展,成為新一代的焦點;而城市的基本單位為建筑,將智能建筑建構下的智能城市愿景落實,則是現代各國政府推動的首要目標。
以臺灣為例,為推動智能型創新技術產業應用、整合科技與建筑產業鏈,政府于2010年底通過「智能綠建筑推動方案」中指出:自2013年7月以后,公有建物造價新臺幣 2億元以上者,需要取得合格級智能建筑標章。而大樓中的各類系統如空調系統、安防系統、環境控制系統如何互聯創造建筑的新價值,則是業界所共同矚目。
綜觀目前智能城市發展的趨勢是設法降低建筑能耗為首要目標。全球有大約70%的能源用于建筑物運營,所以節能的重頭戲就是要對建筑物進行必要的能源管理。對于現存的、或者正在興建的、以及未來要建設的一些建筑物來講,如何體現綠色環保、可持續發展以及能源服務、節能技術等,是當前全球綠色發展的一個趨勢。
建筑生命周期有效管理 創造高效節能
在建筑物中,有樓控、消防、安防及緊急通話等不同的解決方案系統與信息平臺,如何把這些不同的系統集合在一個統一平臺上并形成一套整合解決方案,是當前最需要的,也是建筑生命周期管理的核心內容。
智能建筑就是圍繞著建筑物的一整套的生命周期管理服務。不僅僅是把系統集成起來,還需要讓整個生命周期的管理更加有效率,包括在能源管理方面確保該智能建筑朝向更綠色、環保、且永續發展的目標邁進。
至于智能建筑的投資成本則是業界所相當關注的重點,Honeywell建筑智能系統部的總裁Paul Orzeske表示,其實建造能開源節流的智能建筑,長久看來成本并不是那么高昂。舉例來說,上海某大廈一天的運營費用就已經超過新臺幣500萬元,如算上電費將會更可觀,但如果在一開始建筑的設計中,把感應器放到建筑系統當中,采集相關的資料并進行分析,就能清楚讓管理者知道能源花費的源頭在哪里,也就明白節能的機會在哪里。
至于投資回報的時間長短,則要看該建筑本身的系統控管是否得當。有的建筑采用智能化投資一年之后就可以見效,收回投資。而有的建筑可能需要三到五年的時間才能收回投資,但總括來說,能利用有效的能源管理回收建筑成本是前所未見的開創性發展,無論是既有的建筑或是籌備中的建筑,只要有完整的解決方案,都可以脫胎換骨開源節流化身為智能與節能兼具的現代建筑。
兼顧舒適與節流 創造實質意義上的節能
Paul Orzeske更表示,其實節能并不難,比如說一家酒店把所有的空調都關了,立刻就能節能10%,但這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節能。節能的藝術在于一方面能夠實現節能環保,另一方面又能保持建筑里人的舒適度。我想,全世界建筑的業主都不會希望由于采取了一系列的節能技術,而讓自己的員工或客戶感覺到不舒服。
以 Honeywell的解決方案,已在臺灣成就了不少的成功案例,除了提供有效的建筑能源監控解決方案,更提供后續的Attune能源咨詢服務,建置這項服務后,客戶能夠以此耗能顯示系統,以簡易的圖表形式顯示共享能源資料和對比結果,從而鼓勵客戶積極改善其能源使用模式和行為,將可以更進一步理解信息,了解不足之處,透過建議,從而對大樓進行持續優化,幫助業主取得最大的投資回報(RO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