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氧化碳不僅僅是一種氣體,還能作為商品,拿到市場上“買賣”。記者昨天從合肥公共資源交易中心了解到,該中心的服務范圍也將“擴容”,碳排放權交易等將逐步納入公共資源交易范圍。
此前,合肥公共資源交易中心更專注于土地交易、產權轉讓、建設招標。在去年12月31日完成更名后,該中心表示,其將拓展多個交易領域業務。比如,政府購買服務的項目將越來越多,新興領域也是未來的重點。
值得關注的是,環境能源交易將是今年合肥公共資源交易重點探索的領域。“一家企業有5000噸碳排放指標,而通過技術創新實際只用掉2000噸的指標,那剩下的3000噸指標就可以拿到交易平臺上進行交易,那些指標不夠用的企業可以出錢購買。”合肥市公管局局長黃衛東介紹,這種碳排放權的交易有助于推動企業技術創新,在國內其他地方已經試點,合肥也具備了進行試點的平臺。
去年6月18日,深圳正式啟動碳排放權交易,這是我國首個正式運行的強制碳市場。開張第一天,就完成8筆交易,成交總量為21112噸,成交總額613236元,當日最高成交價為32元/噸,最低為28元/噸。隨后,上海、天津等地紛紛成立了相似機構。
記者了解到,實際上安徽早在2010年就成立了安徽省環境能源交易所,主要從事節能減排、二氧化碳等排放權益交易,并在合肥招標投標中心揭牌。但到目前為止,碳排放權方面的交易幾乎是零。據悉,這主要是因為碳排放交易程序非常復雜,必須向國家發改委申報備案,由聯合國CDM執行理事會核準后,交易者才能在國際上認購,“2014年我們將聯手主管部門,重點推進這方面工作。”黃衛東表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