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公眾對空氣質量關注度的提升,“不突然加速、減速,又能降低油耗和排放”的生態駕駛概念開始頻現報端,本市相關部門和專家學者也積極尋求解困之法。昨天北京市交通大學交通運輸學院教授宋國華做客首都之窗在線訪談節目時透露,一種能提早向駕駛員預告信號燈變化狀況的車載生態輔助駕駛系統正在研究中。
油耗排放可降一半
生態駕駛的概念最初是二十世紀末由芬蘭提出的,指不突然加速、減速的環保行為,現已在日本和歐美國家廣泛應用、推廣。宋國華介紹,交通行業節能減排中心曾經從生態駕駛對排放和油耗的影響方面做過實驗。其中包括:在模擬交叉路口,根據前方信號燈的信息采取不同駕駛方式。比如紅燈若有60秒,先熄火,亮綠燈之后再走,還是發動機一直轉著再走;駕駛員在行駛過程中看到紅燈,是提前50米開始減速,還是保持一定的速度到20米時剎車;還有綠燈亮起時不同的加速行為。
宋國華說,在各種環境測試之下,生態駕駛可令油耗跟排放降到50%甚至更低。
擁堵不適合生態駕駛
本市上下班高峰時段車輛擁堵嚴重,有時只能一點一點往前蹭,如何做到生態駕駛?宋國華稱,生態駕駛并不是在條條框框里的固定化選項,而是一種習慣和認知。例如本市交通擁堵時,車輛一點一點蹭,甚至是停幾秒走幾秒的路況是不符合生態駕駛條件的。
“一些在生活中的好習慣就是生態駕駛。”宋國華說,如果前面的信號燈是紅燈,駕駛員就沒必要踩著油門往前沖,到跟前再一腳剎車,能量白白浪費。或者走固定路線時,對于某一個交叉口內周期長的信號燈,可以養成關發動機的習慣。
高科技輔助生態駕駛
從技術層面上,新能源車輛的推廣和節能減排的技術應用需要資金的支持。從國外的推廣經驗來看,生態駕駛是相對于前兩個措施投入少、效果好的措施。
北京市交通行業節能減排中心工程師蔡靜稱,推廣生態駕駛還可以更多地采用科技手段,并通過一些激勵辦法來推廣這些科技的手段應用。例如在荷蘭,車輛上都安有燃油經濟性的電子監測設備,且政府會給一些鼓勵。國內的機動車也開始出現無空轉系統,在一定時間內會自動熄火。
宋國華透露,目前,生態駕駛的科研在本市越來越受重視,北京正在研究車載生態輔助駕駛系統。“我們要車路協同,告訴駕駛員前方信號燈或是更前方的信號燈還有多長時間變紅燈、變綠燈,輔助駕駛者提前加減速。”
處罰本身不是目的
目前,不少國家、地區已設立了專門機構來推動生態駕駛,并制定了相應的法律條款。例如多倫多的法律規定是3分鐘之內要停車熄火,如果不熄火會處以一定罰款;紐約規定學校周邊1分鐘之內要停車熄火;香港地區在2011年就實施了《汽車引擎空轉(定額罰款)》條例,規定司機在停車時不可在一小時內運作引擎合計超過三分鐘,違例的司機會獲罰款通知書,罰款金額為320元港幣。 記者了解到,在執法過程中,香港警察是以勸說為主,先勸說,不行再執法。蔡靜認為,處罰本身不是目的,而是為了喚起大家對停車熄火和生態駕駛的重視,同時也能消除一些認識的誤區,比如有一些駕駛員覺得關發動機再開會對發動機有損耗或油耗更大。“生態駕駛更多的是一種生活習慣,一種汽車文化和交通文化的一部分。”蔡靜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