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今年起至2020年實施的青海省水電移民“百村萬戶小康新村工程”,將惠及國家核定我省大中型水庫農村移民后期扶持人口12091戶51855人,約占全省農牧民人口總數的2.6%。
———這是省國土資源廳、省移民安置局為大力推動我省大中型水庫移民安置區經濟社會發展和水電站順利建設,支持我省水電移民在2020年與全國同步實現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倍增、建成全面小康社會目標,在認真總結近年來開展移民鹽堿化莊廓改造、移民危舊房改造試點工作的基礎上所作出的一項新決定。
我省大中型水電工程移民始于1979年龍羊峽水庫移民的搬遷。截至2012年年底,已建成的龍羊峽、李家峽、公伯峽、尼那、拉西瓦、康揚、直崗拉卡、蘇只水電站和在建的積石峽、羊曲、黃豐、班多、大河家、炳靈等水電站水庫淹沒和影響主要涉及3個州(地)、9個縣、36個鄉鎮、154個行政村。生產安置13268戶、57383人,其中搬遷安置10985戶、47640人。到2030年前后,我省將產生10萬名左右的水電工程移民。
我省以黃河上游水電站開發建設為主的全省水電站建設工程項目中所產生的大中型水庫移民,往往是從地勢平坦、土壤肥沃、生產生活用水方便的河谷地帶,搬遷到沿岸的干旱缺水、荒灘荒地的高臺地上。搬遷后所居住的地方多為鹽堿化嚴重的荒原坡地,再加上農田澆水浸蝕等原因,農田及莊廓屋舍鹽堿化程度越來越嚴重,每戶移民家庭的院墻房屋每過幾年就被鹽堿侵蝕成危墻危房而不能居住,必須要重新修復建設,給廣大移民群眾造成的人力、物力和財力負擔十分巨大,經濟損失難以估量,嚴重阻礙了其生產生活條件的有效改善,進而嚴重制約了庫區整個經濟社會的較快發展。
安居才能樂業。為此,省移民安置局和各地政府及移民安置部門首先幫助改造移民危舊房。從2010年采取統一規劃、移民群眾自主建設的管理模式,開展莊廓危舊房改造試點工作,統籌各類惠農資金向移民安置區試點村傾斜,大中型水庫庫區基金每戶補助4—6萬元用于改善移民居住條件。近三年投入1.35億元,對全省1214戶移民危舊房改造,使庫區和水電移民安置區鹽堿化侵蝕等原因造成的危舊房屋得到改造和重建,促進了移民生活水平提高。
在此基礎上,省移民安置局決定從今年開始,積極支持近萬戶移民進行危舊房改造。原則上建設二層樓房,建筑面積每戶不小于120平方米,對于因地質條件等因素影響而只能建設平房的,設計建筑面積每戶不小于90平方米,同時對圍墻、大門進行建設,資金來源主要包括移民自籌、地方政府配套、庫區基金補助。
另外,還將加強移民技能培訓。采取集中培訓與自主培訓相結合的方式,突出對移民種植、養殖、餐飲和運輸等技能的培訓,對自主培訓取得合格證書的給予培訓費用90%的補助。加強移民產業扶持項目。引導移民發展經濟作物種植、高原生態養殖和家庭旅游等特色產業,加強資金幫扶,對發展產業項目的實施貸款貼息補助等支持措施,逐步打造“一村一品”、“一鄉一業”的產業發展模式。
據介紹,近年來,按照“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的目標,我省加強移民區村莊建設,努力為移民創造良好的生產生活條件,共下達投資6.22億元,主要用于移民安置區水、電、路等基礎設施建設,并重點向民生和遺留問題處理項目傾斜,同時穩步推進了移民群眾住房和村莊公共設施建設工程。2011-2012年在總結經驗、完善措施的同時,捆綁各類資金30657.214萬元在海南州、黃南州、海東市實施了水庫移民生產生活補助項目,實施了房屋改造、購置農機具、發展養殖業、引進優良籽種等項目,給移民生產生活設施的改善注入了新的活力。經2011年大中型水庫移民后期扶持監測評估:至 2011年年底,全省享受后期扶持政策的移民人均純收入首次達到或超過當地農牧民人均純收入水平。
2012年11月份,全國水庫移民后期扶持政策部際聯席會議督導組對我省自2006年以來后期扶持政策實施情況進行了全面檢查,督導組認為:“青海省水庫移民后期扶持政策實施工作措施得力,成效顯著,特別在庫區基金的征收、移民危舊房改造和移民收入增長幅度等方面均走在了全國前列”,“在發揮地方優勢,妥善處理遺留問題,大力改善移民住房條件,積極打造移民新村建設上成為落實國務院17號文件的一個亮點”。
據了解,省移民安置部門今后將進一步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加大對移民區水、電、路等基礎設施建設投入,逐步完善移民村生產生活配套設施。推進村容村貌整治,按照有利生產、方便生活、相對集中的要求,把移民危舊房改造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結合起來,合理編制建設規劃,整村推進移民住宅建設,改善移民居住條件,加強村社環境整治,搞好綠化美化,整修村內院墻,建設清潔廁所、集中排水溝渠,改善公共環境。采取試點先行、整村推進的辦法,加強農村圖書室、綜合服務室、村民活動小廣場等文化活動場所建設,深入挖掘地方特色文化和民族特色文化,廣泛開展群眾性文化體育活動,為移民創造幸福美好生活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