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不花一分錢就能進行節能改造,還能坐享資源節約帶來的收益,這不是天上掉餡餅式的幻想。在山東,以此為核心內容的合同能源管理已成為一整條產業鏈,每年可為全省節約131萬噸標準煤。專家表示,山東是經濟大省、能耗大省,擁有巨大的節能減排市場空間,合同能源管理項目發展前景廣闊。
山東節能服務項目全國最多,年省標準煤百萬噸
相對傳統的節能減排模式,合同能源管理是一次革命。節能服務公司為耗能企業量身定做改造方案,提供所需資金及全程技術支持,并從節能效益中回收投資、獲得收益;耗能企業則好比免費獲得了一只母雞,只需一段時間內把部分雞蛋讓渡給節能服務企業,此后母雞及其所產的雞蛋全都歸自己所有。
合同能源管理項目看重的,不僅是立竿見影的當下效益,更是長遠的經濟和社會效益。“去年在萊鋼建設的余熱發電項目現在開始顯現效果了。”山東魯信能源投資管理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張冰告訴記者,這個總投資超過3億元的大項目,年可提供高溫高壓蒸汽34萬噸,節約標準煤達10萬噸,為企業帶來可觀經濟收益的同時,社會效益更是不可估量。
當節能“有利可圖”,合同能源管理在我省的發展也隨之步入快車道。“我省是全國第一批進行合同能源管理的省份,現在仍走在全國前列。”省節能辦資源節約處調研員梁振江介紹說,2011年來,我省已實施節能服務項目453個,數量為全國最多。目前,全省已注冊節能服務企業284家,并培育出高密藍天、融世華、魯信能源等一批較有實力的節能服務企業。通過合同能源管理項目,全省每年實現節能131萬噸標準煤。
省節能辦主任鄭曉光表示,山東是經濟大省、能耗大省,擁有巨大的節能減排市場空間,這為節能服務產業的發展和合同能源管理項目的實施提供了基礎。近年來,我省也陸續推出了補貼、減免稅費等一系列優惠政策。目前,全省已有63個合同能源管理項目享受到國家及省一級財政補貼,總額超過4千萬元。
繁榮背后隱患仍存,融資不易缺乏管理是瓶頸
節能服務企業多,完成節能項目多,山東省合同能源產業呈現出一派繁榮景象。然而業內人士指出,影響產業發展的隱患仍存,融資難成為限制行業擴張的主要枷鎖。
梁振江表示,由于要承擔節能改造的全部費用,節能服務企業開展的項目多了,就需要巨額的資金支持,必須依靠銀行貸款。而對于金融機構來說,合同能源管理是新興業務,對這一行業了解普遍不深,實力雄厚的銀行往往不愿涉足,節能服務企業只能求助于規模較小的銀行及其他金融機構,這無形中增加了貸款難度。
“對節能服務企業的減免優惠政策,也需要進一步落實細化。”張冰說,由于節能項目歸屬地各不相同,各地稅務機關對稅費減免等政策掌握的尺度不一,這給項目實施帶來麻煩。
節能服務企業的規模質量參差不齊,也成為產業發展的制約因素。鄭曉光稱,目前山東省節能服務企業大多發展不夠成熟,掌握的先進節能技術產品少,專業人才嚴重缺乏,形成的領軍企業、品牌企業少。此外,由于缺乏有效的管理機制,少數企業為搶占市場,向用能單位承諾過高的技術和商業條件,卻沒有實力做到,對整個節能服務行業造成了負面影響。
“兩只手”合力助推行業發展
“要實現合同能源管理的健康發展,保持在全國的領先地位,需要政府、耗能企業、節能服務企業、金融機構等諸多市場參與者通力協作。”面對如何破解合同能源發展中的問題,梁振江給出了這樣的答案。
而這一集合政府和市場“兩只手”力量的平臺,目前已經基本搭建完成——一個名為山東省能源環境管理中心的機構于近期成立。管理中心由企業出資,政府主導,為政府主管部門、節能參與企業及金融機構等整合資源,提供信息服務。“未來管理中心的身份將轉變為全省能源環境交易所,向上對接省發改委、經信委及環保廳,向下面向省內所有節能服務企業,服務涉及節能、碳交易、環境保護等多個領域,”該中心執行副總裁李金杰告訴記者,目前由該中心牽頭的行業交易規則已經制作完成,并已向上級主管部門報批,落實后將對規范我省合同能源行業發展起到重要作用。
此外,盡快完成節能服務企業的專業細分,也成為業內人士的普遍建議。由于耗能企業涉及的節能項目范圍廣、專業差別大,單個節能服務企業要完成所有的節能改造項目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專業的事要交給專業的人來做。”張冰表示,節能服務企業要做大做強必須實現轉型,為客戶提供專業分工更加精細的服務,才能提升競爭力,成為行業領軍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