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第九次黨代會以來,天津工業始終堅持加快經濟發展不以犧牲環境為代價,把節能降耗和環境保護放在工業化戰略的突出位置,大力開展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積極發展循環經濟,向結構優化要節能,向技術進步要節能,向加強管理要節能,努力構建集約型、節約型、生態型的發展模式,走出了一條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益、高產出的可持續發展道路。“十一五”工業在總量凈增1萬億元的情況下,萬元增加值能耗累計下降38.1%,提前兩年超額完成“十一五”能耗下降23%的目標任務。
堅持結構降耗為根本,努力構建節約能源的產業結構。
一是嚴把“病從口入”關,從源頭上杜絕高耗能項目建設。在項目引進和建設中,牢牢把住技術水平、資源消耗和環境保護三關,嚴格執行能源浪費一票否決制。在全國率先實施能源評價,五年來,天津實施的近千項工業投資項目,全部符合國家節能規范,其中促進節能的高新技術產業達到37%,其余的全部是改造傳統產業降低能耗的項目。
二是加快淘汰落后生產能力,從根本上消除高能耗的點和源。嚴格執行國家產業政策,制定了分年度淘汰落后計劃,累計淘汰實施東移搬遷改造941戶企業,累計騰出工業用地18.8平方公里。加大淘汰落戶生產能力力度,累計淘汰落后水泥產能255萬噸、鋼鐵產能590萬噸、印染產能2500萬米、平板玻璃產能150萬重箱、酒精產能1.8萬噸、小造紙產能7.49萬噸,為高端產業發展騰出空間。
三是積極發展低能耗的高新技術產業,推動產業聚集,形成集約效應,發揮節約效益,把成本、消耗、污染降下來。西青泰達微電子區,以9萬千瓦電力負荷,創造了超1000億元的產值。冶金行業通過聚集實現了生產流程連續化,熱裝熱送、連鑄連軋、一火成材,僅淘汰二次化鐵一項,每年就節省10萬噸標準煤。集中布局建設的紡織高新園,通過建設高效率的集中功能設施,替代了過去分散在各企業的幾十個低效變電站、鍋爐房,有效提高了能源利用效率,每百米布耗電降低30%。
堅持以技術降耗為支撐,積極推進節能技術進步。
一是成功研發轉化了一批資源綜合利用新技術。太陽能電池及其應用技術、太陽能與建筑一體化產品國內領先。通過引進國外先進技術,風能設備生產達到國際當代水平。地熱資源梯級利用和回灌、地源熱泵和水源熱泵應用等技術具有明顯優勢。高性能電池、鋰離子電池材料、燃料電池供氫系統等能源高效存儲及轉換技術處國內先進水平。工業窯爐蓄熱式余熱回收利用等節能和能源效率改進技術在全國占有一定地位。
二是持續推廣先進適用的節能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大大提高了能源利用效率。重點推廣了地源熱泵等十項新技術、富氧噴煤等十項新工藝、變頻調速等十項新設備。“十一五”期間,全市共實施國家重點節能項目34項,形成年110萬噸標煤節能能力。節能技術改造380項,形成年190萬噸標煤節能能力。余熱余壓利用、電機系統節能、燃煤鍋爐改造在重點行業、重點企業得到普遍實施,推廣高效綠色照明產品1000余萬支。僅采用變頻調速技術一項,全市就減少電力負荷50萬千瓦。天鋼集團實施和推廣高爐煤氣余壓發電、富氧噴煤等節能減排新技術和新工藝,建立起了新一代可循環的煉鋼流程,在2011年全國115家鋼鐵企業指標排序中,公司轉爐煉鋼工序能耗、煤氣回收利用率、污染物綜合排放合格率等4項指標列全國第一名,實現了工業廢水零排放。天津大乙烯是我國第一個只喝海水的大型乙烯項目,每年節約淡水近400萬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