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日舉行的第五屆中國產業高峰會上,國家發展改革委環資司副司長謝極分析了“十一五”以來我國節能工作情況,展望了“十二五”期間的主要工作任務,并重點介紹了合同能源管理模式以及國家即將出臺的有關政策扶持措施。
工業化中期階段單位GDP能耗快速上升趨勢被扭轉
謝極副司長介紹說,“十一五”期間,我國節能工作具有4個“前所未有”的顯著特征,即各級政府對節能工作的重視前所未有、節能政策出臺數量和支持力度前所未有、節能財政投入前所未有、全社會節能意識提高前所未有。良好的環境為節能工作帶來了顯著的成效。“十一五”前4年間,我國用年均6.51%的能源消費增長速度支持了國民經濟10.72%的年均增速,能源消費彈性系數平均為0.75,顯著低于前幾個5年計劃時期的水平。表現全國單位GDP能耗指標上,“十一五”前4年累計下降14.38%,其中2006年為2.74%、2007年為5.04%、2008年為5.2%、2009年為2.2%。他還表示說,2009年單位GDP能耗指標降幅較小主要是由于去年上半年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企業開工不足所致,并未出現為擴大內需而降低節能環保要求的現象。
謝極還指出,自實行節能減排目標責任制以來,國家有關部門和各地方除了制定各項有利于節能減排的經濟政策、完善節能法規標準、加大執法檢查力度、廣泛開展宣傳動員外,還加快推進節能減排重點工程和重點領域節能減排,促進節能減排技術進步,2006~2009年間累計節能量相當于4.5億噸標準煤。其中,自2006年開展的節約和替代石油、燃煤工業鍋爐(窯爐)改造、區域熱電聯產、余熱余壓利用、電機系統節能、能量系統優化、建筑節能、綠色照明、政府機構節能以及節能監測和技術服務體系建設工程等十大重點節能工程已經形成2.6億噸標準煤以上節能能力,超額完成了原定“十一五”期間實現節約2.4億噸標準煤的節能目標;實施重點監測的鋼鐵、有色、煤炭、電力、石油石化、化工、建材、紡織、造紙等九大重點耗能行業千家規模以上獨立核算企業也實現累計節能約1.3億噸標準煤。
謝極表示,上述工作成果表明,經過四年多的努力,我國在“十一五”期間已經基本建立了一套比較適應市場經濟的節能管理體系,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節能工作經驗。這不僅扭轉了工業化中期階段單位GDP能耗快速上升的趨勢,為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向資源節約轉型做出了重要貢獻,有力保障了我國的能源安全;也緩解了我國面臨的資源環境壓力,減少了溫室氣體排放,為應對氣候變化國際談判贏得了主動,有效維護了我國的發展權益;同時還推動了節能環保等新興產業發展,為搶占未來經濟競爭戰略制高點創造了有利條件,為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充分發揮節能目標考核“指揮棒”作用
謝極告訴記者,“十二五”期間我國節能工作將面臨更為復雜嚴峻的背景。首先從國際形勢來看,一方面發展中國家經濟持續增長,溫室氣體減排壓力不斷增加,全球能源資源矛盾日益突出,應對氣候變化博弈將更加激烈;同時隨著貿易保護主義進一步抬頭,國際投資和貿易活動將面臨更多綠色壁壘。另一方面發展低碳綠色經濟成為全球共識,節能環保領域新興技術和產業的競爭也將日趨激烈。
[1] [2]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