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政府辦公廳日前印發《河北省戰略性新興產業“十三五”規劃》。明確“十三五”時期通過組織實施戰略性新興產業“8358”計劃,即重點發展8個戰略性新興產業,建設35個國家級、省級產業集聚區及示范基地,實施8個重點專項工程,到2020年力爭全省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達到12%以上,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中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占比達到20%以上。先進裝備制造、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新材料四大優勢產業規模和競爭力明顯提升,成為全省新的主導產業。
重點培育8個產業
“十三五”時期,河北省戰略性新興產業將重點培育發展8個產業,即先進裝備制造、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新能源、新材料、節能環保、新能源汽車、數字創意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力爭在智能制造、軌道交通、通用航空、大數據、平板顯示、生物醫藥、生物制造、光伏發電、風力發電、特種金屬材料、節能環保、純電動汽車等高端細分領域取得重要突破,形成一批特色優勢產業集群,引領支撐全省“雙中高”發展。
先進制造業以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服務化為主攻方向,著力培育壯大以高鐵動車、數控機床、工業機器人、工程機械為重點的產業集群,力爭形成智能高效、綠色低碳、結構優化的先進裝備制造業體系;大力發展以大數據為重點的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加快形成以大數據與物聯網、新型顯示、集成電路、通信和導航、汽車電子等為重點的產業集群,推動信息技術與制造技術深度融合,積極培育新業態、新模式;生物產業方面,要加快發展生物醫藥、生物醫學工程、生物制造、生物農業等,壯大現代中藥、基因工程藥物、新型制劑等為重點的生物醫藥產業群;新材料方面,重點發展特種金屬材料、新能源及電子信息材料、化工新材料等優勢領域,打造以液晶顯示、碳纖維、亞穩材料、石墨烯等為重點的新材料產業集群,促進河北省由原材料大省加速向新材料大省轉型發展。
建設35個重點產業基地
《規劃》確定建設的35個重點產業基地,按照京津冀空間發展格局及其功能指向,圍繞打造河北省四個戰略功能區,統籌謀劃全省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空間布局,做大做強優勢產業,培育發展特色產業鏈和產業集群,重點布局建設5個國家級、30個省級戰略性新興產業集聚區及示范基地。
其中5個國家級戰略性新興產業集聚區包括石家莊國家生物產業基地、保定新能源國家高技術產業基地、張家口市可再生能源示范區、京津冀(河北)大數據綜合試驗區、廊坊國家信息及高技術服務產業基地。到2020年,石家莊化學藥品與原料藥制造、現代中藥與民族藥產業進一步向高端發展,主營業務收入超過1500億元;保定新能源國家高技術產業基地主營業務收入達到1700億元;張家口市可再生能源示范區主營業務收入達到1000億元,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規模達到2000萬千瓦,年發電量達到400億千瓦時以上;京津冀(河北)大數據綜合試驗區大數據及相關產業銷售收入達到1000億元以上;廊坊國家信息及高技術服務產業基地主營業務收入達到1000億元。30個省級戰略性新興產業示范基地,則是依托省級以上優勢開發區或產業相對集中的區域,在戰略性新興產業高端細分領域,聚集要素資源、培育龍頭企業、打造高端產業、帶動區域發展的重要載體。
實施8個重大專項工程
8個重大專項工程包括高技術產業化示范工程:每年滾動實施百項技術含量高、帶動作用大、示范性強的重大產業化項目,支持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科技成果產業化,積極吸引、承接京津創新成果在河北省進行孵化轉化;產業創新能力提升工程:圍繞產業轉型升級技術需求,深化京津冀協同創新,加快建立完善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產業技術創新體系,加快培育百家在國內有影響力的創新型領軍企業;重大科技創新專項工程:組織實施先進裝備制造產業、大數據及新一代信息產業、大健康產業、新能源與節能環保產業、高性能新材料產業等十大技術創新專項,力爭突破一批關鍵核心技術,形成一批具有核心競爭力的自主品牌;“互聯網+”及大數據示范工程:在制造業、農業、金融、交通、能源、民生、旅游等社會領域,選擇具有基礎性、平臺性、公益性和示范性的重點項目,分步驟組織實施一批“互聯網+”重大應用示范項目;“雙創”支撐平臺建設工程:依托優勢產業集聚區、創新基礎較好的高等學校及科研院所、行業骨干企業,推進建設一批新興產業“雙創”基地,統籌產業鏈、創新鏈、資金鏈和政策鏈,建設線上線下、孵化投資相結合的“雙創”平臺。大力發展“眾創”,建設創客空間、創業咖啡、創新工場等省級以上眾創空間500家以上;軍民融合產業發展工程:深化與中國電子科技等集團合作,加快發展衛星導航、通用航空、海洋工程、集成電路、核心元器件、新材料等軍民融合優勢產業;科技型中小企業培育工程:實施苗圃、雛鷹、科技小巨人和新三板上市四大工程,到2020年,科技型中小企業達到8萬家,高新技術企業達到4000家,上市企業達到150家,打造形成環京津、沿渤海、聚省會等一批科技型中小企業發展密集區;高端人才引進培養工程:建設11家高層次人才創新創業園,新建500家院士工作站,引進200名海外高層次人才和外國專家,引進1000名科技型創新英才,培養15萬名急需緊缺高技能人才,引進和培養200名左右創新創業領軍人才,打造200個左右創新創業團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