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以來,成品油調整的頻次經歷了“七漲七跌五未調”。如果從3月26日新定價機制開始實施算起,調價時間窗打開了17次。新機制執(zhí)行以來,成品油價格調整頻率明顯加快。
市場各方對于新調價機制實施效果的評價較高,向市場化邁進很大一步。不過,業(yè)內研究員普遍認為,當前的定價機制主要反映的是成本,對市場供求關系的反映還不夠。但供求關系的反映需要在市場競爭更充分的背景下,而更充分的市場競爭需要打破“三桶油”的壟斷局面,市場的參與主體足夠多。
國家發(fā)改委3月26日公布成品油新定價機制,取消原來的22個工作日內,國際市場油價波動4%(每噸波動300元左右)才能調價的限制,依照國際油價變化,每10個工作日,只要油價變動幅度超過每噸50元,就對油價進行調整。國家發(fā)改委還根據國內原油進口結構變化,適當調整了掛靠油種。
成品油新定價機制實施后,成品油調價頻率明顯提高,9個月共調價12次。而2012年國內成品油價格則經歷了“四漲四跌”八次調整,2011年和2010年,國內成品油調價次數分別是3次和4次。
“就我們的監(jiān)測及調查情況來看,市場各方對新定價機制有非常好的評價。與國際油價接軌更緊密,煉廠和主營的利潤得到鎖定,積極性更高。與此同時,由于投機得到很大程度的抑制,成本比較容易控制,加油站的日子也好過多了。而對于消費者來說,雖然波動頻繁,但波動幅度較小,對生活影響不大,更沒有以前‘國際跌、國內漲’的不平衡感覺!苯疸y島成品油研究主管韓景媛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總結了新成品油定價機制實施9個月以來的成效。
成品油調整的幅度、頻度與國際油價的漲跌連接更緊密,最大限度地覆蓋了煉油廠的成本。中國石油經濟技術研究院發(fā)布的報告顯示,從對28家山東地方煉廠的調查情況來看,山東地煉平均開工負荷在40%左右,煉廠利潤較好。
韓景媛表示,新機制下,煉廠的利潤率明顯提高,煉油積極性大大加強,有效改變了往年頻繁發(fā)生的“油荒”狀況。
從22個工作日到10個工作日,調價周期縮短超過一半,大大抑制了中間商的投機空間。
“在此之前,由于22個工作日的調價周期限制,平均下來基本一個月調整一次油價。不少貿易商會抓住這樣的時間差,依據國際油價的漲跌程度,在低價時囤積大量成品油,而在油價上漲后再大量投放到市場!表n景媛表示,這樣的市場投機成為成品油市場中的常見現象。
雖然調價越來越頻繁,但幅度也會越來越小,對于普通消費者來說影響不大。調價引發(fā)的各種“漲多跌少”、“國際跌、國內漲”的質疑之聲漸漸平息,各種油價對比也已經不再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