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對過剩的一絲困擾,在幾十年前幾乎是不可想象的,那時石油人最苦惱的是壯大!叭庇蜕贇狻钡钠D辛,“落后就要挨打”的凄涼,煉油工業擔負著的國家能源安全、國防建設和社會經濟發展的幾重重擔,讓石油人一心只為發展。而這發展之路也走得頗為不易。
從缺油少氣到自給自足
1949年,我國煉油工業還處在一窮二白的起步階段。全國年煉油能力只有11.6萬噸,比不上現在鎮海煉化兩天的煉油量。1955年,我國只有3座10萬噸/年煉油廠。有些外國人譏笑我們是在“小茶壺”里煉油。
如何讓中國人用上自己的油?這是石化人決心要攻克的難題。
1961年,時任石油工業部副部長的劉放在北京香山主持召開煉油科研會議,研究制定煉油科技發展規劃。
“當時,我國的煉油技術在從國外引進的同時,也根據自身的情況不斷加強自主創新。由于我國的原油與國外的組分不一樣,國外大多原油適合走焦化、加油加氫路線,而我國的原油硫低、餾分多,走催化路線的較多。這就要求我們在催化裂化工藝上取得適合自己的工藝路線。當時,老一輩的石油石化技術專家不停地對這一工藝進行專研,取得了諸多的突破和成就。”中國石油規劃院的專家介紹說。
1965年,我國生產汽、煤、柴、潤四大類油品617萬噸,石油產品品種達494種,自給率達97.6%,提前實現了我國油品自給。時任石油工業部部長余秋里說:“這是煉油行業放了個原子彈!
從跨越發展到快速擴張
改革開放以后,我國煉油工業迎來跨越式發展。石油石化企業依靠自主技術不斷發展壯大,石油煉化企業改組改造、煉化工業布局調整,煉化一體化推進……在長三角和珠三角、環渤海地區形成了三個大型區域性煉化企業集群。一批現代化的大型煉廠經過科學布局也在建設之中。
新世紀以來,我國煉油工業借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加緊調整的東風,通過改擴建和新建相結合,總體規模迅速擴大。全國煉油能力從2000年的2.77億噸增至2010年的5.14億噸。“十一五”期間,年均增長率甚至高達9.2%,呈加速增長態勢,也是我國煉油規模增長最快的5年。
相對而言,“十二五”以來,我國煉油能力的增速有所放緩,但增長依然強勁。2011年,原油加工能力達到5.4億噸/年。2012年,原油一次加工能力達到5.75億噸/年。我國已成為新世紀以來世界煉油能力增長最快的國家。如果目前在建、擬建和規劃中的煉油項目如期全部建成,2015年底我國煉油能力將達到7億噸/年。未來幾年,我國的煉油工業快速擴張的態勢將持續。
由大變強
目前,我國煉油工業在規模不斷擴大的過程中,正逐漸由大走強。“我國煉油年加工能力從新中國成立初期的十幾萬噸發展到現在的將近6億噸,煉油技術從一片空白發展到全部成套煉油裝置技術都實現國產化。這是很了不起的變化!敝袊こ淘涸菏啃斐卸鞲锌灰。
中國石油經濟技術研究院研究員金云表示:“我國煉廠在煉油能力不斷加快的過程中,煉廠規模也隨著不斷擴大,集約化程度持續提高,煉油裝置結構不斷調整優化,油品質量升級步伐加快!
據中國石油經濟技術研究院數據,截止到2012年底,我國已經形成了20多個千萬噸級煉油基地,合計煉油能力2.8億噸/年,占全國總能力的近一半。此外,500萬—1000萬噸/年規模的煉廠有40座,合計煉能占全國總能力的近40%。
“隨著煉油原料的劣質化和國內市場對油品質量要求的不斷提高,我國煉油裝置結構也不斷調整,深加工、精加工能力繼續加強! 金云介紹說。
從“小茶壺”到千萬噸大煉油,我國煉油工業在油品質量升級上取得了顯著成效。
“未來中國煉油工業將通過調整結構、合理布局、科技創新、推進煉化一體化和基地化建設,在繼續增大規模實力的同時,持續提升營利能力和國際競爭力,真正實現由煉油大國向煉油強國的轉變! 中國石化經濟技術研究院原副總工程師朱和說,“未來,我國煉油工業的市場競爭會更加激烈,競爭主體也將更加多元化。從地域分布上看,2015年,我國華南地區和西南地區的煉能將發生較大變化,占總煉能比例將大大提高,東北地區的煉能占比將有所下降,北油南運的局面將得到一定程度的改變。今后,采用更多的劣質油是一種趨勢。繼續加強煉油裝置的結構調整優化資源和配置、繼續推動油品升級都是我國煉油工業需要研究解決的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