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經濟時代已經呼嘯而來!
“30-60目標提出一周年來,我們再來理解這句話,感受更加深刻。因為碳經濟時代已經呼嘯而來。”協鑫集團董事長朱共山說。
9月23日,朱共山參加了由《證券日報》舉辦的2021中國清潔能源科技資本峰會。在他看來,隨著“雙碳雙控”力度的不斷加強,我們的生產生活模式正悄然發生改變。
2020年9月22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會上發表重要講話時提出,中國二氧化碳排放力爭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中和。
“碳達峰、碳中和”從此成為中國的重大戰略決策。為了實現30-60目標,能源行業打響了一場向低碳化、清潔化進軍的“攻堅戰”。
“往大處說,人類命運共同體正在集體開啟零碳未來;往小處說,碳減排與每個人息息相關:現在我們打開手機,通過一個碳排放計算工具,就能大概計算出日常的碳足跡。”朱共山說。
在碳中和背景下,他認為,“雙碳目標”催生“雙碳經濟”,“碳”既是重要的生產要素,也是重要的資產要素。碳資產將是企業的核心資產之一。
作為中國最大的新能源企業,在經歷過轉型升級的陣痛后,協鑫集團開始在“碳經濟”領域發力。
早在2015年,協鑫就成立了碳資產公司。8月底,該公司還完成了全集團內部碳資產的核查。
“在滿足履約的前提下,可以將碳資產盈余配額對外出售,剩余配額作為重要資源儲備。在碳資產融資業務方面,也成功實現了首單突破。”朱共山說。
此外,協鑫集團還正式進軍氫能產業。他認為,2025年前,中國60%地區的光伏上網電價將在0.13元左右,風電度電成本將可控制在0.15元左右,儲能度電成本將在0.2元以下,足以推動光伏制氫成本降至每立方1元,大規模低成本制備綠氫將成為可能。
“‘硅-光-氫’新組合將成為未來清潔能源的終極解決方案,通過光伏制備綠氫,實現源頭減碳化、過程清潔化、下游工業應用端脫碳化。”朱共山說。
7月底,協鑫正式發布“藍綠同行”的氫能源發展戰略,并與中建投、建銀國際共同發起設立氫能源基金。
未來,協鑫還將與西門子、中船派瑞氫能、國家電投等上下游企業聯手,到2050年規劃建設40萬噸綠氫的生產和供應、3大研發基地、6大產業基地,及100座綜合能源站,同時規劃建設協鑫綠氫科技產業基地,以及綠氫產業走廊。
“碳中和是一場以企業為主體,以產業為載體,以科技為根本,由金融和資本來賦能,全社會參與的偉大進程,它也同時也將為經濟社會系統帶來全新變化。”朱共山在當天的發言中稱。
在他看來,這種“全新變化”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即:企業評價方式的改變;倒逼產業實現深度脫碳;低碳和凈零排放技術與綠色發展模式將會嵌入所有經濟活動的全過程;綠色低碳金融和資本將極大地賦能碳中和。
以下是朱共山發言節錄:
談到雙碳目標,大家基本上都會提到這句話,“碳中和是一場廣泛而深刻的經濟社會系統性變革”。
30·60目標提出一周年來,我們再來理解這句話,感受更加深刻。因為碳經濟時代已經呼嘯而來,隨著“雙碳雙控”力度的不斷加強,我們的生產生活模式正悄然發生改變。
往大處說,人類命運共同體正在集體開啟零碳未來;往小處說,碳減排與每個人息息相關:現在我們打開手機,通過一個碳排放計算工具,就能大概計算出日常的碳足跡。
比如我昨天晚上乘坐飛機從蘇州趕到北京,來到這個會場,全過程衣、食、住、行、用所產生的碳足跡,全部是數據化、可追溯的。
同樣,一個企業,或者一個生產過程,你的能耗是多少,能效又是多少,能源消費強度和總量如何,在“雙碳目標”背景之下,都需要以數據的形式,進行量化和控制。
最近,國家發改委專門下發了“雙碳雙控”的文件,指出能耗雙控是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任務的關鍵支撐。我個人一直認為,做好綠色低碳發展的大文章,首先需要我們面向未來,統籌算好“經濟賬”和“生態賬”兩本賬。
這其實是一個站在保護地球和人類生存環境的角度,重新進行“價值發現”的問題。所以,我認為我們《證券日報》今天論壇的主題——“碳中和”征程中,科技創新指引價值發現,非常的深刻。
結合今天的主題,我總結了幾句話,碳中和是一場以企業為主體,以產業為載體,以科技為根本,由金融和資本來賦能,全社會參與的偉大進程,它也同時也將為經濟社會系統帶來全新變化。
首先,碳中和進程將帶來企業評價方式的改變,重塑企業的根本競爭力。企業作為承載并實現“雙碳目標”的關鍵群體,將是這場全社會減碳運動中的主力軍。
“雙碳目標”背景之下,大量生產、大量消耗、大量排放的生產模式和消費模式一去不復返。“兩高”項目得到遏制,能耗指標日趨收緊,企業不再單純以經濟規模和財富指標來進行評價,而是以單位二氧化碳排放所產出的GDP,也就是“碳生產力”論英雄。
企業必須要制定清晰的“雙碳”行動方案并付諸行動,將碳成本納入生產決策考慮,考慮如何用更少的物質和能源消耗產生出更多的社會財富,同時加強碳排放信息的披露。
今年的太原能源低碳發展論壇上,協鑫集團有幸獲得“中國能源企業低碳發展貢獻力”第三名。下一步,提升“碳生產力”,打造綠色低碳先鋒企業,也是我們重點努力的方向。
其次,碳中和進程將倒逼產業實現深度脫碳,擁抱綠色低碳轉型。我國將用全球歷史上最短的時間,在不到10年內實現碳達峰,再用30年左右時間實現碳中和,任務非常艱巨。
在此背景下,國家提出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控制化石能源總量,實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動,構建以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未來,清潔主導、電為中心、互聯互通的現代能源體系將在碳中和進程中扮演重要作用。
國家同時提出,“到2030年風電、光伏發電累計裝機要達到12億千瓦以上”。接下來,電力系統將更多地以風電、光伏為主導增量,源網荷儲一體化和風光儲充氫多能互補將成為標準配置,儲能產業迎來萬億級市場的商業爆發拐點,以大規模儲能支撐高比例可再生能源電力系統安全。
現在,隨著光伏產業鏈上游的材料革命帶動中下游的制造革命和應用革命,中國的光伏產業已經徹底不需要國家補貼,成功實現平價上網,快速走向低價時代。
未來的光伏發電55%主要用于制氫。技術進步推動未來五年內中國60%地區的光伏電價、風電基本上都可以達到一度電1毛5左右,儲能達到一度電2毛錢左右或者更低。
光伏制氫也就是綠氫,將突破每立方1塊錢的重要關口,迎來大規模發展。中國西部的沙漠也將變為聚寶盆,用于光伏發電、治沙、制氫。再通過特高壓大通道和“氫氣大走廊”,實現跨地域輸送,以電代煤,以氫代氣進行應用。
西北地區如內蒙古、新疆、寧夏等地,將會在戈壁灘附近出現更多的風光儲氫零碳產業集群,以綠電產業園的形式,集聚零碳經濟鏈條產業,上游的綠色能源供給側企業,將會成為產業鏈的“鏈主”。
同時,由新能源汽車(包括電動重卡)、充換電站、電池梯級利用組成的移動能源生態鏈系統,將呈現爆發性增長。
第三,科技是推動碳中和進程的根本力量,低碳和凈零排放技術與綠色發展模式,將會嵌入所有經濟活動的全過程。
以協鑫的顆粒硅技術為例,該技術是典型的碳中和引領性迭代技術,可以將多晶硅電耗由原來協鑫推出的西門子改良法的60Kwh/Kg降低到約15Kwh/Kg,綜合電耗降低70%。
同時,該技術拿到了國內首張同領域的碳足跡“身份證”,鑒定數值僅為20.74,較棒狀硅碳足跡數值72.10,下降71%,全面刷新記錄。組件碳足跡表現低于棒狀硅產品34%,同時還降低了固定資產投資30%,占地、人力、水耗、氫耗等也大幅度降低。
光伏上游制造環節占據了光伏全生命周期“碳足跡”的80%到95%,僅顆粒硅一項,協鑫就可以帶動光伏發電全生命周期再次實現至少80%的碳減排,并且帶動光伏發電實現了從源頭開始,全過程、全周期的深度脫碳和清潔生產應用。
技術迭代和模式創新大力推動減污降碳,碳中和進程中,技術為魂、創新為本,“低碳/零碳科技”是核心,“碳指標”是檢閱手段,低碳技術將從供給側走向應用端,直接觸達C端,在工業、交通、建筑、ICT等多個領域得到體現。
最后一點,就是綠色低碳金融和資本將極大地賦能碳中和,引導資本要素向綠色低碳產業大規模流動。
據多個機構初步測算,我國實現“雙碳”戰略所需投資大約在150萬億到300萬億元人民幣,這意味著未來我國每年將在“雙碳”領域平均投資3.75萬到7.5萬億元人民幣,大約相當于全年投資的10%左右。
截至目前,國內投向綠色環保、清潔技術和新能源方向的綠色產業基金超1000支,僅今年上半年,全國就設立了50多支綠色基金,且多數為百億級基金。
協鑫集團也圍繞移動能源、氫能領域設立了總規模超過200億元的多支基金。
近期,中國人民銀行多次表示,激勵金融部門加大對綠色產業的資金支持,正在研究直達實體的碳減排支持工具。雙碳目標推動綠色金融發展駛入快車道,“綠金”和“綠產”的結合,將孕育無限的綠色投資機遇。
最后,借助今天活動的契機,我也在這里呼吁一下,懇請國家有關部門能夠進一步出臺“綠政”細則,嚴控行業內的高能耗技術路線項目核準審批,加快落后產能淘汰,推動能源要素向單位能耗產出效率高的產業和項目傾斜,引導產業優化布局;鼓勵“雙碳經濟”技術與模式創新,建立市場引導技術進步機制,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和管理工作,支持符合雙碳目標導向的新技術、新材料、新應用,在項目許可、能耗指標、土地等方面,優先給予政策性支持;扶優扶強,示范帶動,讓低碳標志性成果、普遍性經驗,能夠更好發揮示范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