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龍煤集團在前期深化改革的基礎之上,實施煤與非煤“一體兩翼”發展戰略,“煤炭主業翼”穩定規模,“非煤產業翼”謀劃產業轉型,“兩翼齊飛”擴大企業戰略縱深。近日,記者就龍煤集團非煤產業發展情況采訪了龍煤集團副總經理李月宏。
記者:2020年,面對新冠肺炎疫情帶來的沖擊,龍煤集團在非煤產業領域取得了哪些成績?
李月宏:2020年,我們充分發揮技術、管理、人才等方面的優勢,大力發展非煤產業,取得了較為突出的成績,非煤產業收入比重達到了28%。
具體來看,在龍煤雙鴨山礦業公司輔業公司建成了孵化基地,入孵15個項目,目前,已有3個項目符合出孵條件;“龍雙”品牌金剛截齒、農產品在各類博覽會、農交會上亮相,實現產值約600萬元;與科研單位合作,在集佳公司、機電總廠等單位大力發展煤炭智能化裝備制造業,開發了供電、提升、運輸、壓風等智能系統,研制了極薄煤層分體式液壓支架,制造了智能化掘進機、巡檢機器人、消防機器人;龍煤七臺河礦業公司組建了實業發展中心,啟動了拆修廠、篩選廠、物業、礦泉水廠項目;研發推廣矸石再選工藝,先后改造了10個洗煤廠,大幅降低了矸石熱電廠燃料成本;龍煤鶴崗礦業公司南山盛瑞口罩廠新建2條一次性醫用外科口罩生產線、1條魚形防護口罩生產線,年產能分別達到了1825萬只、365萬只;龍煤地勘公司成功中標孫吳四季屯煤礦勘探(5區)勘查項目,并在雞西滴道盛和煤礦施工了5口煤層氣井。
記者:2021年是“十四五”開局之年,就非煤產業發展,龍煤集團有哪些規劃?
李月宏:2021年,我們將繼續深入實施煤與非煤“一體兩翼”發展戰略,謀劃“一個煤炭產業、四大支撐產業、一個特色產業、兩個戰略新興產業”格局,延伸“煤炭生產—煤炭貿易—商貿物流(科技金融)”產業鏈條,建成“資源—資源能源—資源能源服務—資源能源上下游”生態圈,實現“資源—資本—資產—資金”高質量循環轉化發展。
具體來說,在非煤產業發展上,推進新能源產業、生態環境產業、現代商貿物流產業、勘察設計施工運維一體化四個非煤支撐產業的謀劃發展和培育培養。
在新能源(綜合能源)產業上,著力發展太陽能、風電、煤層氣產業,謀劃布局氫能源產業;應用互聯網、物聯網、云計算、5G技術和金融手段,發展現代商貿物流產業;在生態環境產業上,開展矸石山治理、采煤沉陷區綜合治理、燃煤鍋爐治理、礦井“三廢”利用;在勘察設計施工運維一體化產業上,推動勘察、設計和礦山建設產業由集團內向集團外施工運維業務拓展。
同時,對現代醫藥農林特色產業以及智能制造和新材料兩個戰略新興產業進行積極探索。
記者:經過“十三五”期間的不懈努力,煤炭行業整體面貌發生了顯著變化,轉型升級取得實質性進展,煤炭行業改革發展邁上了新臺階。您認為目前煤炭企業發展非煤產業還面臨怎樣的挑戰?對此有什么建議?
李月宏:近年來,煤炭工業得到飛速發展,隨著機械化、信息化、自動化、智能化快速推進,落后產能加速淘汰,廠房、設備、土地等資源大量閑置,非煤產業發展慢、規模小、吸納就業少,煤企待業職工增多,在崗職工、待業職工收入差距帶來的矛盾不容忽視。發展非煤產業就是要為企業謀發展擴大戰略縱深,為職工謀生存謀幸福,這是維持礦區安定的大事。
對于煤炭企業發展非煤產業,首先,必須整合好專業人才、場地、資金等資源,結合產業、地域、政策等優勢,制定非煤產業發展規劃。其次,要做好非煤產業的有序引導,開展項目試點工作,堅持合作與自主“兩條腿”走路,提高項目推進速度,在試點成功的基礎上再進行推廣,防止“一刀切”,資源浪費。再其次,對有發展非煤產業項目優勢的單位要在資金、設備、市場、政策等方面進行全力支持,挖好渠,后放水,確保非煤產業項目持續健康發展。最后,發展非煤產業需要大力引進吸收專業技術人才,現有非煤產業職工也要堅持走出去“充電”學習,更新理念,提高素質,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 陳化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