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偉強調,氣候變化問題是當今人類社會面臨的嚴峻挑戰,需要國際社會合作應對。中國一貫努力推動國際社會合作應對氣候變化的多邊進程,以積極、建設性姿態參加氣候變化國際談判,為建立公正合理的應對氣候變化國際制度作出了積極貢獻,發揮了建設性作用。為維護公約、議定書的主渠道地位,推動談判按照“巴厘路線圖”的授權前進,中國政府于今年10月在天津承辦了公約和議定書工作組談判會議,受到各方高度評價。中國還積極搭建應對氣候變化的國際交流平臺,參與國際對話與磋商,與各國開展廣泛的務實合作,特別是通過南南合作加強對非洲國家、小島嶼國家和最不發達國家應對氣候變化的支持,幫助他們提高應對氣候變化能力。他表示,坎昆會議是落實“巴厘路線圖”的重要一站,應按照“巴厘路線圖”授權達成全面和平衡的成果,為在南非會議完成巴厘路線圖談判奠定堅實基礎。中方愿為此發揮積極、建設性作用。
羅黛琳充分肯定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努力。她表示,中國在多個方面積極應對氣候變化,特別是中國政府成功將氣候變化納入發展規劃,積極推動低碳和可持續發展模式,并設定了雄心勃勃的節能、提高能效和發展可再生能源指標,對發展中國家應對氣候變化具有重要意義。羅黛琳強調,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積極支持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努力,在應對氣候變化機構和人員能力建設、標準制定、共享最佳做法、加強中國國家和地方實施機制、項目示范、公眾意識提高和戰略規劃等方面與中國開展了卓有成效的合作。羅黛琳強調,中國在推動可持續、低碳發展方面具有獨一無二的地位,在中國向低碳和環境可持續社會轉型的過程中,聯合國開發計劃署愿繼續與中方開展相關合作,并提供資金和專業方面的支持。
許國平表示,中國是當今世界最大的經濟體之一和最大的溫室氣體排放國,但是,無論是在人均排放量還是人均歷史排放量方面,中國均與美國有巨大差距。目前,中國的人均排放僅為約5噸二氧化碳當量,而美國為20余噸。截至2006年,中國的人均歷史累積排放僅為70多噸二氧化碳當量,而美國人均歷史累積排放則已超過1100噸二氧化碳當量,中美兩國的排放不具可比性。
許國平強調,中國在面臨發展經濟、消除貧困、改善民生、保護環境等多重壓力下仍積極采取措施應對氣候變化,并提出了雄心勃勃的降低溫室氣體排放強度的指標,國際社會應予以充分肯定,特別是近來中國政府為實現其到2010年提高能效指標,采取了一系列強力措施,充分表明中國政府在貫徹落實政策方面的決心。
蘇偉等還就氣候變化國際談判和中國的政策與行動相關問題回答了聽眾的提問,并在邊會結束后接受了中外記者的采訪。
此次邊會受到與會各方的高度關注,共有來自多個國家的政府代表、非政府組織、研究機構和媒體代表300多人參加。
上一頁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