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氣侯變化事務特別代表、國家發改委原副主任解振華日前在2015中國節能與低碳發展論壇上表示,嚴格煤炭消費總量,降低煤炭的消費比重,霧霾嚴重的地區和城市,要實現煤炭消費負增長,大力推廣使用清潔優質煤和清潔能源。
解振華說,國家把節能目標列為“十一五”、“十二五”規劃的約束性指標,“十三五”還是約束性指標,將節能降耗作為表征經濟結構、轉變發展方式、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抓手和突破口,抓住工業、建筑、交通、公共機構等重點領域,采取一系列強有力的政策措施予以推進,取得了積極的成效。
“中國的可再生能源發展,制造成本使全球的可再生能源的制造成本降低了50%,這個貢獻主要是中國貢獻的。中國大力推進節能,提高能效,發展可再生能源方面取得了成績,讓我們更加自信的積極推進應對氣候變化的國際交流與合作。所以我們在搞合作,節能提高成效和發展可再生能源是一個很重要的領域。在應對氣候變化的國際談判當中,我們取得的這些進展,使我們的談判更加主動,能夠更有建設性。” 解振華說,
他表示,前不久剛剛結束了聯合國氣候變化巴黎會議,這是全球氣候治理進程的一個關鍵節點,其成果關乎全人類應對氣候變化和可持續發展的未來。中國為巴黎協定的達成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解振華表示,巴黎會議前,中國向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秘書處提交了中國國家自主決定貢獻文件,明確中國二氧化碳的排放2030年左右要達到峰值,并且力爭盡早達峰。2030年碳排放強度比2005年要下降60%到65%,非化石能源消費量比重要達到20%左右。一系列的目標對于今后15年節能提高能效和發展非化石能源,提出了明確的要求。這都是約束性的指標,為完成國家自主貢獻提出了目標任務,繼續為應對氣候變化做出貢獻,需要我們進一步加大工作的力度。
一是加快產業結構調整,推動結構節能。通過強化產業政策和項目管理,提高節能環保的準入門檻,嚴防土地、能耗等關口,嚴把新上項能評關,從源頭控制不合理的能源消費,大力淘汰落后產能,抑制過剩產能,高排放行業過快增長,嚴格控制鋼鐵、水泥、電解鋁、平板玻璃等過剩產業的產能,大力發展第三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發展節能環保產業,不斷提高節能環保產業在國民經濟當中的比重。
二是突出抓好工業、建筑、交通和公共機構節能,形成技術和管理節能的能力。實施燃煤電廠、燃煤工業鍋爐、電極系統節能,建筑節能、綠色照明等節能改造工程,以及節能技術裝備產業化示范,合同能源管理,節能產品惠民工程,能力建設等節能重點工程。實施工業能效提升計劃,在重點能耗行業全面推行能效對標,深入開展萬家企業節能低碳行動,推進企業能源管理體系建設,開展綠色建筑行動,不斷提高城鎮新建建筑綠色建筑標準的執行率,加快推進北方采暖地區既有居住建筑,供熱計量及節能改造,以建筑工業化為核心,推進建筑產業現代化。加快推進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建設,深化車船路港千家企業低碳交通運輸專項行動。加大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的力度,加快物流公共信息平臺的建設,大力發展公共交通,推進公共機構實施合同能源管理項目,將公共機構合同能源管理服務納入政府采購范圍,開展節約型公共機構示范項目建設。
三是加快優化能源消費結構,實行煤炭消費目標責任管理。嚴格煤炭消費總量,降低煤炭的消費比重,霧霾嚴重的地區和城市實施煤炭消費負增長,要實現煤炭消費負增長。新上高耗煤項目要實行煤炭消耗等量和減量替代,推進煤炭清潔利用,加大原煤洗選的比例,在重點城市限制高污染劣質煤的使用,大力推廣使用清潔優質煤和清潔能源。增加天然氣的供應,優化天然氣使用,新增天然氣優先用于居民生活和替代燃煤。大力發展非化石能源,鼓勵新建的住宅和公共項目安裝太陽能集熱項目。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在一次能源消費量的比重要提高到15%,2030年要提高到20%左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