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國情的差異及企業發展階段的不同,變革創新期的天能電池在行業內率先意識到“精益智造”之于制造業企業轉型的重要性,并持續落實到企業發展的各方面,做到了“以精益的思維踐行智能制造”,開啟頗具天能電池特色的產業發展新模式,走出了一條最適合自己的高質量發展之路。
一 角色定位轉變,天能電池劍指新機遇
以制造業為核心的實體經濟是保持國家競爭力和經濟健康發展的基礎,我國制造業總量和規模已躍居世界第一,但制造業競爭力未進入第一梯隊。這也印證了我國亟需借助從“制造”向“智造”轉變的契機,完成從“制造大國”到“制造強國”轉型的重要性。
隨著信息化水平的不斷發展,以智能制造為主導的第四次工業革命正在全球范圍內掀起變革浪潮,我國也提出“中國制造2025”理念,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的深度融合正在引發生產方式、產業形態、商業模式和經濟增長點變革,同時也對我國制造業向以“提質、降本、增效”為根本要求的精益管理轉型升級指明了新的路徑和方向。
這使得未來制造業企業將不僅僅局限于力爭粗放式增長,滿足于做好物理工廠的角色,而是不斷通過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與設計、生產、管理、服務等制造活動的各個環節相融合,形成一套先進的系統與模式,將角色轉變為“物理工廠+虛擬工廠”的智能工廠。這份發展觸角的延伸,給了領航者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從電池生產制造到業務多元化發展,天能電池當前的定位已經十分明確:提供不斷滿足市場與客戶差異化、個性化、精準化需求的綠色能源解決方案。
二 一核兩驅六化,天能電池的突圍新路徑
我們通過制造業中經常被用到的“微笑曲線圖”,可以得出一個定義:在一個完整的生產鏈當中,相比于制造前端的研發、咨詢,以及后端的品牌和服務,生產制造環節總是承擔了資源消耗和環境污染的大部分壓力,而卻只能創造最低的效益。
為了取得更高的效益,有太多企業只關注于技術研發上的改革、或者是服務營銷,卻忽視了其中最重要的一環——生產制造。這時候就產生了生產自動化的概念。而精益智造則是在生產自動化的基礎上,通過應用物聯網和大數據,以端到端數據流為基礎,以互聯互通為支撐,構建高度靈活的個性化和數字化智能制造模式,實現信息深度自感知、智慧優化自決策、精準控制自執行。這是智能工廠建設的重點,也是制造業企業在生產自動化程度已經達到較高水平后,將裝備優勢轉化為產品和市場優勢、實現升級轉型和趕超世界先進水平的重點路徑,這正是天能電池突圍新路徑的方向所在。
持續多年深耕精益智造,如今的天能電池已經構建了柔性智能制造和大數據云驅動平臺,同時還通過設備管理、設備利用、設備維護保養等方面,大力打造數字化車間,實現完成各工序數字化全覆蓋。在大力推進信息化建設的同時,還積極與其他企業分享交流信息化發展經驗,共享精益智造實踐成果。在深入運行“一核兩驅六化”全生命周期綠色質量管理模式的基礎上,天能電池的“傳統制造業企業突圍之戰”取得了階段性的重大勝利。
一核——提升綠色精益生產能力
天能電池以全生命周期綠色質量管理為核心,建立面向產品全生命周期的綠色設計特色數據庫,應用PLM與評價方法(LCA)優化設計和制造方案以及電池資源化再生利用,拉動綠色研發設計和綠色工藝技術一體化提升,提高綠色精益生產能力和產品國際競爭力。
兩驅——按下數字化進程快進鍵
天能電池深入實施技術需求與客戶創新的雙輪驅動,以外拉內推的驅動力推進組織管理適應時代的變化,產品設計創新符合市場更高的要求。
六化——加速內部管理模式建設成型
天能電池積極實踐產品生態化、創新系統化、研發標準化、決策智能化、管理信息化及裝備自動化,通過先進管理方法、智能設備、互聯網信息化技術及產品創新理念來引領內部管理模式建設成型。
如在產品生態化上,開展高性能鉛蓄電池綠色設計平臺建設實現產品的綠色生態化設計生產;在決策智能化上,AI與智能決策支持系統DSS相結合,應用專家系統ES,打造自學習、自適應、自決策的自律運營智能工廠;在裝備自動化上,全面加快鉛蓄電池產業轉型和升級,打造國內首條動力電池全自動連鑄連軋連沖連涂生產示范線、國內首條小密動力電池智能化自動裝配示范生產線等。
三 深耕精益智造,天能電池領跑新時代
時代要求制造業企業不斷變革創新、加速轉型升級,而智能制造新模式是助推企業贏跑新時代的巨大引擎。智能制造新模式包含了智能產品與服務、定制化產品、數字化設計、柔性制造、智能裝備應用與集成、全流程數字化管理、可視化管理、信息系統優化管理等多個方面,能助力制造業企業實現提升整體效率、提升運營實績、優化運營資本、降低安全風險等重點發展目標。天能電池踐行的精益智造,恰恰是“一企一策”方式下最適合現階段天能電池加速邁向世界級企業的智能制造新模式。
未來,天能電池將持續深化“全球化、智能化、平臺化”戰略,立足新常態、融入新經濟、擁抱互聯網,加快推進信息化建設,積極探索智能制造新模式、新業態,繼續示范引領行業數字化轉型。同時,繼續深耕精益智造,通過科學利用“大數據”和“物聯網”兩大智能制造抓手,創新發展模式,成為傳統企業在數字經濟時代成功突圍的典范。
免責聲明: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內容為作者個人觀點。本站只提供參考并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如涉及作品內容或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工作人員聯系(附聯系方式),我們將第一時間與您協商。謝謝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