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時,需要建立節能減排和低碳發展的市場機制。最近,上海市促進新能源產業以及加快發展新能源汽車的兩個政策意見已經通過,體現了上海發展新能源產業和新能源技術的決心和態度。但是,發展低碳經濟僅僅依靠政府不能解決問題,需要全社會的努力以及方方面面的共同認識。
要“低碳”也要“經濟”
同濟大學可持續發展與管理研究所所長諸大建說:“過去是通過多耗能、多排碳促進經濟,低碳經濟是經濟這條線繼續上行,化石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降下來。其邏輯是經濟機會與碳排放相反,碳排得少,就有更大的競爭力和更多的商業機會。”
我國現在工業的能耗占了總能耗的70%,所以工業能耗的降耗率從“十一五”以來都遠遠高于全社會節能率。毫無疑問,工業節能繼續是我國今后兩年、“十二五”期間,甚至今后更長一段時間,我國節能減排的重要領域和主攻方向。
“低碳經濟不是只要‘低碳’不要‘經濟’,問題的關鍵在于,讓經濟跟化石能源關系解開來,讓能源跟碳排放的關系解開來,我們把它叫做‘脫鉤’。”諸大建說。
據判斷,2020年以低碳為主的產業比重將占全球GDP的百分之二三十。誰能率先突破低碳的技術和應用難題,誰就占得了先機。
周長益說,從國家的發展戰略規劃看,國家正在編制新興戰略性產業的發展規劃,第一個就是節能環保產業發展規劃。對于企業而言,現在發展低碳經濟正當時。實施節能減排戰略規劃,要在材料、技術、產品、企業還有園區發展方面下功夫。
發展低碳經濟符合國家的大政方針政策,符合當地政府的責任目標要求,同時利潤回報率也在提高。比如,水泥行業的余熱發電,投資五千萬元,兩年就能收回投資。
上一頁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