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能源管理”(簡稱EMC)是當前發達國家較為成熟的市場化節能管理模式,對于促進全社會節能減排有重要作用。我國上世紀90年代末引入這一先進模式,實施過程卻步履維艱,目前仍面臨推廣難、融資難、資金回收難等諸多障礙,節能企業普遍感到生存艱難。我國節能管理身陷“三難”困局如何破題,記者就此進行了深入采訪。
節能管理潛力大節能企業生存難
據測算,我國每年節能潛力可達2.5億噸標準煤,節能產業具有上千億元人民幣的市場容量。雖然我國的節能成效每年都有較大幅度上升,但單位GDP能耗與發達國家相比仍有較大差距。例如日本萬元GDP能耗為0.18噸標準煤/萬元,而上海為1.18噸標準煤,差距中顯示出巨大的節能空間。
過去,我國節能管理采用的是政府節能主管部門、各級節能服務機構和企業節能管理部門三位一體的計劃體制,越來越不適應節能管理的市場化趨勢。節能產業在中國發展得非常緩慢,目前全國節能市場的規模僅為4至5億元人民幣,引導和促進節能機制面向市場過渡和轉變成為當前我國節能領域最迫切的任務。
上世紀70年代,發達國家興起了一種新的市場化節能機制———EMC,由專業化的能源服務公司與被節能改造的客戶簽訂合同實施節能改造和管理。對節能公司而言,以分享項目實施后的節能效益來獲得利潤并收回投資,相當于把埋在浪費中的利潤“挖”出來;對客戶而言,不需要投入一分錢就能獲得節能服務,省錢又節能,且沒有任何經營風險。
EMC在發達國家得到迅速發展,節能管理和服務業已成為國際上方興未艾的新產業。從1996年開始,我國嘗試從國外引入了EMC,并在全國部分城市開展了示范項目,取得了一些節能效果。如上海市自2002年推廣EMC以來,至今已累計綜合節能300多萬噸標準煤。2004年國家出臺的《節能中長期專項規劃》中,把推廣EMC等市場節能新機制作為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的重要保障措施。
但令人遺憾的是,這種市場潛力巨大、產生“多贏”效果的節能模式在我國卻“走”得不順暢。
江西分享節能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胡永忠說,節能工作離不開政府強力推動,但目前我國節能工作仍是“多頭管理”,缺少強有力的組織協調機構,節能公司更像是“沒娘的孩子”。各地發改委、經貿委、財政、建設等部門都涉及節能管理工作,但實際上又沒有一個部門真正管到位。節能辦虛設成份較重,對節能工作也沒有積極性,節能公司主動上門接洽往往遭到推脫。
江西省節能監察總隊總隊長傅愛軍表示,他們的主要職責是對100家重點企業節能減排工作進行監管,節能公司屬于純市場化的經營個體,沒有納入節能部門的業務管理范圍,目前尚處于“自生自滅”的狀態。他們也經常主動為節能公司聯系業務、協調貸款,但省里沒有明確扶持政策,一些政府職能部門積極性不高,市場難以開拓。
江西優和節能公司董事長蕭山介紹說,EMC目前處于沒人管的狀態,市場秩序很不規范,節能公司經常遇到違約和拖欠節能款的情況。優和公司近年來為多家賓館和大廈做節能改造,投下去100多萬元,目前陸續收回的節能款只有11萬元。現在不少民營企業前來商談EMC業務,但因為被拖欠資金太多,公司暫時不敢再接業務了。
據了解,江西省目前尚在正常經營EMC業務的節能公司只有寥寥數家,多數節能公司都轉行改做其它業務。而在全國,也只有上海、北京、昆明等少數城市EMC推廣工作開展較為順利。
[1] [2]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