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我國改革開放40年,也是我國海洋石油工業作為國家工業行業第一個全方位對外開放的40年。中國海洋石油公司以能源報國的擔當和敢闖新路的勇氣,率先開辟和建設成改革開放的“海上特區”。如今,中國海油已在6大洲45個國家和地區開展能源合作,建立海外油氣生產基地,對國家經濟社會發展貢獻持續增大,為我國海洋石油工業發展與經濟崛起作出了突出貢獻。
在經濟學界,許多經濟學家傾向于把1993年看成中國改革開放的分水嶺。而在我國石油行業,1993年也是一個明確的分界線。從這一年開始,我國結束了“原油基本可以自給”的三十年,開始成為石油凈進口國。
中國海一南一北兩個碼頭記載著兩個富有時代象征意義的鏡頭:1971年,我國第一船出口原油在渤海灣港口啟運;而到了1994年,我國第一船在境外開采的原油運抵南中國海碼頭。前者來自大慶油田,后者則來自中國海油。
海外開拓鏗鏘行
中國海油是最早“走出去”的石油企業之一。
早在1994年,中國海油已旗幟鮮明地邁出了“走出去”的第一步,投資1600萬美元,收購了美國阿科公司在馬六甲區塊32.5%權益,成為該合作區的最大股權者,擁有了第一個海外油田。
從此,海外并購如石入春水,蕩起中國海油海外成長的層層漣漪。
2001年海外上市后,中國海油在提升東南亞區域資源開采權益的基礎上,又斥資13億美元,先后在印尼和澳大利亞完成3宗海外收購。
2005年,中國海油又以1.5億加元收購加拿大MEG公司18.5%股權,首次進駐北美油砂資源市場。
引發驚天濤聲的是中國海油競購美國的優尼科公司。一個僅有20余年歷史的發展中國家石油企業意欲全現金收購一家擁有百年歷史的西方石油公司的消息,當時成為國際能源界的重磅新聞。
雖然海外開拓的腳步阻滯于美國,但中國海油并未停歇,繼續在全球市場尋找優質油氣資產,一步步完成海外布局,先后進入尼日利亞OML130項目、美國鷹灘頁巖油氣項目等世界知名油氣區域。
值得一提的是,2013年,中國海油成功收購加拿大尼克森石油公司,一舉增加證實儲量約30%、產量20%,并戰略性進入加拿大西部、英國北海、墨西哥灣、尼日利亞、圭亞那等海上油氣富集區,這被稱為“中國企業最大海外并購案”。
如今,中國海油已在6大洲45個國家和地區開展能源合作,建立海外油氣生產基地,海外資產超4000億元人民幣,海外資產占總資產超過40%,海外油氣勘探開發業務涉及30多個國家和地區,勘探作業面積近6萬平方千米,掌控石油探明可采儲量達19億桶及大量油砂和頁巖油氣資源,在大西洋兩岸發現了數十億噸級的“世界級”油田及油氣構造,對國家經濟社會發展貢獻持續增大,為我國海洋石油工業發展與經濟崛起作出了突出貢獻。
此外,中國海油還在澳大利亞建立了首個世界級LNG(液化天然氣)生產基地———柯蒂斯項目,進一步拓展了進口LNG的資源池,增強了“美麗中國”的清潔能源保障能力。
沿“一帶一路”揚帆出海
根據中國企業聯合會、中國企業家協會發布的2017年中國100大跨國公司及跨國指數,中國海油跨國指數為32.61%,居中國石油企業第一位。
這份成績是中國海油在投資上游區塊,提升我國能源供應水平的同時,積極參與全球能源貿易當中,為世界送去中國裝備、中國技術、中國產品等,加速全球油氣市場的要素流動與供需平衡的結果。
2002年1月4日,“渤海九號”鉆井平臺緩緩駛離大連港,遠赴非洲打井。這是中國海洋石油國產鉆井平臺,首次以獨立承包商身份進軍國際鉆井市場。
此后,具有中國海油自主知識產權的海上數控成像測井系統等新技術新裝備,不斷輸入中東、印尼、緬甸等海外市場,助力亞洲、非洲國家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特別是積極推行員工本地化,為資源國培養大批石油技術人才,幫助當地建立起石油工業體系。
在海上油氣田工程建設方面,中國海油也基本完成東南亞、非洲、歐美、中東四大國際區域網絡布局,數以百計的大型海洋工程裝備走出國門,并出色地完成了全球最大的北極LNG項目、“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后實施的首個海外特大型項目———亞馬爾項目的核心模塊建造工作,對中國海外能源合作、提升國際清潔能源的供應水平等具有重要意義。
中國海油的相關產品也沿著“一帶一路”揚帆出海,使“中國制造”揚名海外。
自2001年“中海油36-1”瀝青實現我國重交瀝青國際貿易零的突破以來,中國海油的瀝青品牌先后出口韓國、乍得、澳大利亞、赤道幾內亞、馬達加斯加等多個國家與地區,并應用于2014年巴西世界杯和2016年里約熱內盧奧運會場館建設。
同樣的故事發生在中國海油化肥板塊。2008年以來,中海化學“富島”牌大顆粒尿素和“天野”牌小顆粒尿素遠銷美洲、大洋洲及東南亞,為改善世界土壤質量、解決糧食問題作出了卓越貢獻。
恰如“一帶一路”倡議設想的那樣,能源合作不僅讓中國海油的技術、裝備和產品服務跨洋過海,以產業引領的姿態投入到國際市場浪潮中,也為全球能源治理貢獻了力量。
多年來,中國海油將履行社會責任的視野擴大到全球范圍,不僅始終關注各國的重大自然災害和民生疾苦,為當地政府和百姓謀利益,也在國際公共政策方面發揮了作用。
歷經多年世界公民實踐,中國海油的“雙贏”理念與完善的企業社會責任管理體系已成為中國企業“走出去”的一張“名片”,確保了企業在“一帶一路”的能源之旅上一路暢行。
構建合作新優勢
中國海油通過走出去取得的成績,不僅精彩詮釋了不斷擴大對外開放、提高對外開放水平,是我國發展不斷取得新成就的重要法寶,也從企業、行業微觀層面驗證了我國當前構建對外開放新格局、加快建設開放型經濟體制的重大意義,更印證了“改革開放不僅改變中國,也改變了世界”這一論斷的正確性。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這是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
在這個戰略性的新坐標下,我國要發展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我國開放的大門不會關閉,只會越開越大。
新時代開啟新征程,中國海油正以新的歷史方位為坐標,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在參與“一帶一路”建設、打造國際合作競爭新優勢、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新的偉大實踐中,切實承擔起加強對外經濟合作重大使命,為黨和國家的事業作出更大貢獻。
“我們相信,只有不斷拓展國際合作的廣度和深度,中國企業才能深度融入國際能源體系,深度參與全球油氣產業鏈價值鏈重塑,增強在全球能源新版圖的話語權,為世界能源經濟包容性增長貢獻中國力量。”中國海油黨組書記、董事長楊華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