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舉甘肅省共謀節水型社會建設,闖出一條符合甘肅省情的新路子
進一步拓展節水型社會建設的思路。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保障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對水資源的需求為目標,以科學規劃為基礎,以健全的制度法規和完善的體制機制為保障,科學謀劃經濟結構調整、產業布局優化和發展方式轉變。堅持量水而行、因水制宜,以水定種植結構、以水定產業布局、以水定城鎮規模,使經濟社會發展與水資源和水環境承載能力相適應。堅持統籌兼顧,合理布局,正確處理生活、生產和生態用水的關系,促進經濟、資源、環境協調發展。堅持政府主導、市場引導、公眾參與,充分發揮政府在節水型社會建設中的主導推動作用和市場在配置水資源中的基礎性作用,調動社會各界參與節水型社會建設的積極性,使節水成為一切經濟社會活動嚴格遵守的價值取向和行為準則。
著力抓好重點領域節水。一要突出農業領域節水。我省農業用水所占比例達到80%左右,是第一用水大戶,也是節水潛力最大的領域。針對現有灌區農田水利工程標準低、配套差、用水方式粗放等實際,以提高灌區用水效率和發展高效節水農業為重點,下大力氣抓好灌區節水改造和配套工程建設;調整種植結構和種植方式,引導農民減少高耗水作物種植面積,擴大節水耐旱作物種植面積;在灌區和旱作區因地制宜地確定不同區域節水模式和路線;降低農田灌溉用水量,力爭實現農業用水總量負增長。二要抓好工業節水。加快工業結構和布局調整步伐,淘汰高耗水落后產能,發展節水工業項目,加強取水定額管理、非常規水資源利用和污水集中處理回用。三要重視城市生活節水。把大型居民區、大型賓館飯店、大型娛樂場所、學校等作為城市生活節水重點區域,加強城市供水管網改造工程建設和計量設施、節水器具推廣應用,實行城市計劃用水和定額管理。
創新和完善節水型社會建設的體制機制。一是構建符合省情水情的水法規體系。研究制定甘肅省節水條例、流域管理條例和水資源管理聽證辦法等法規規章,使水資源開發利用有法可依。二是構建有利于水資源合理開發、高效利用的制度體系。建立和完善以水資源開發利用總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區限制納污三條紅線為重點的配套規章制度。實行高耗水產品、節水型產品、節水器具市場準入制度。建立有利于水資源節約和合理配置的水價形成機制,抵制不合理用水需求,調整利益分配關系。制定水權轉換管理辦法,引導水權在地區、產業和用水戶之間有償流動,促進用水結構優化和效率提高。深化水資源管理體制改革,完善流域管理和行政區域管理相結合的水資源管理體制,對城鄉水務統一管理。三是建立穩定的投入保障機制。設立節水型社會建設專項資金,逐年提高政府預算內節水投入比重;研究制定社會資金參與節水型社會建設的優惠政策,鼓勵社會各界參與節水項目的投資建設與經營管理;研究制定節水型社會建設與水利投資掛鉤的政策,引導和推動市縣政府及用水戶主動參與節水型社會建設,逐步形成多層次、多渠道、多元化的投資長效機制。四是建立強有力的科技支撐體系。圍繞農業節水、工業節水和非常規水資源開發利用,組織開展共性、關鍵和前沿節水技術的科研攻關和技術示范,增強節水領域自主創新能力和技術支持能力。研究制定節水技術標準和技術推廣辦法,引導支持生產者與消費者生產和購置高效節水產品。采用補助、獎勵、貼息等方式,促進節水技術研發和推廣。
堅持節水、分水、調水和挖潛相結合。積極爭取國家支持,實施一批水利工程,提高工程供水能力。在國家南水北調工程東、中線即將通水之時,加快國家南水北調西線一期工程前期工作進度,積極爭取黃河流域、黑河流域更加科學合理地分配分水指標,并在西線工程總體規劃中提高我省黃河用水指標。盡早開展省內“南水北調”工程前期研究論證。加大新增水源保障工程建設力度,加快引洮供水一期工程、鹽環定揚黃供水續建工程建設,推動引哈濟黨、靖遠雙永、引博濟合供水、引洮入潭等重點工程項目的審批和建設步伐。通過多管齊下、綜合治理,提高水資源管理和利用的科學化水平。
營造舉省共謀的建設局面。節水型社會建設是一項龐大的系統工程,需要動員全社會力量共同參與。強化政府宏觀調控和主導作用,將節水型社會建設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加強組織領導和工作協調,重視頂層設計和制度安排,科學確定節水型社會建設的長遠目標、建設任務、重大舉措,妥善處理節水工作中的重大關系。運用新聞宣傳等多種形式,引導公眾轉變用水觀念,積極參與創建節水型城市、社區和企業。建立政府和公眾信息溝通橋梁,及時、準確、全面地發布用水信息。支持成立各類用水者協會,鼓勵用水戶參與水量分配、水價改革和用水管理,形成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的公眾參與機制。
興隴之要,其樞在水。建設節水型社會是甘肅省實現經濟社會跨越式發展的重要支撐工程。只要我們真正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勇于探索,不斷創新,就一定能夠走出一條符合甘肅省情、保障全省跨越式發展的節水新路。
上一頁 [1] [2]
|